返回首页

陆货入台对台湾不好吗?

唐永红

唐永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商务部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理事、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国家发改委暨国台办两岸产业合作研究咨询小组特约专家、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管委会顾问。

257608

作者 唐永红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以来,台湾认为进口大陆的产品入台,会让岛内同类产品面临大陆产品的市场竞争,而不利于岛内企业发展,进而不利于台湾经济发展。结果,台湾当局至今还禁止近2447项产品从大陆进口,而这些产品基本上是可以从其他经济体进口的。另有786项产品也是有条件准许进口的,面临较高的贸易壁垒。结果,从两岸贸易数据看,以2021年台湾方面的统计数据为例,2021年台湾对大陆出口高达1259.25亿美元,占其对外总出口的28.21%;而台湾从大陆进口仅仅824.64亿美元,占其总进口的21.64%。

海峡两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逾20年了,台湾当局置国际经济规则于不顾,不遵守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及其规定,对自大陆进口产品设置较高的贸易壁垒,甚至不开放自大陆进口诸多产品,故意歧视大陆产品。问题是,物美价廉的陆货入台,对台湾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增进,到底是好还是坏呢?换言之,台湾当局故意歧视大陆产品,限制甚至禁止进口的做法,真的有助于台湾经济发展与台湾民众福祉增进吗?

国际贸易理论早就讲得清楚,说得明白。基于比较优势与规模化优势,经济体之间通过发展进出口贸易,加强专业化分工合作发展,有助于提升各自的经济效率与效益,有助于经济发展与福祉增进。通过出口贸易,不仅有助于获取较高较多的利润,而且有助于从事产品制造生产的企业增资扩产。这一方面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纳更多就业,有助于提升薪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更多原材料或中间产品,有助于上游产业的发展。通过进口贸易,可以让境内消费者或生产者购买到境内不能生产或供给不足的产品,或者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有助于提升消费者福利,或者有助于降低生产者成本。

台湾本是一个资源缺乏、市场狭小的浅碟型的小型经济体,需要借助外部资源要素与市场需求,通过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来求得经济发展,并增进民生福祉。在发展对大陆的出口贸易方面,台湾当局的认知基本上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在发展自大陆的进口贸易方面,如前所述,长期以来,台湾当局存在明显的认知误区,体现在其自大陆的进口政策上存在进口开放程度不足、进口贸易壁垒较高的问题。

台湾当局担心大陆产品成本低廉,进口大陆产品可能会冲击到岛内竞争性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而可能影响到岛内生产企业的发展。这种说法貌似有道理,但实则似是而非。诚然,如果进口产品可以在岛内低价倾销,的确可能会造成上述问题。但随着大陆近40来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目前大陆的土地等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价格早已今非昔比。在这种情形下,当前大陆产品的成本优势无论相较于既往还是相较于台湾产品来说都已经大幅削弱。也就是说,台湾当局的担心基本上是多余的。

而另一方面,台湾当局拒绝进口这些大陆产品,客观上是减小了同类岛内产品的竞争压力,但生产这些产品的岛内企业也因贸易保护而失去改进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需要这些大陆产品作为原材料或中间投入品的岛内企业,就难以降低其产品的生产成本了。而需要这些大陆产品的岛内消费者的福利,也因台湾当局不开放进口而无从增进了。

事实上,海峡两岸基于比较优势原本可以开展的贸易产品高达12619项。如果台湾当局能够遵守WTO最惠国待遇原则及要求,面向大陆开放进口贸易,实现两岸贸易正常化,两岸企业与民众可以通过两岸贸易而获得更多的好处。如果两岸能够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启全面的货物贸易自由化,正如ECFA早期收获清单中的产品那样实行减免关税进出口的话,必将进一步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与福祉增进。特别是,台湾乃浅碟型的小型经济体,相较于大陆更依赖于两岸贸易,如果两岸能够实行全面的货物贸易正常化与自由化,台湾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增进就会更多地受益于两岸贸易。

总之,台湾当局对进口贸易作用的错误认知,加之拒绝认同“九二共识”这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与前提条件,导致两岸之间未能实现贸易正常化,更未能实行贸易自由化,让海峡两岸特别是台湾社会承受巨大的机会成本,而不能享受两岸贸易正常化与自由化的好处。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左秋子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