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天津6月7日电 题:天津农民发明田间“神器”:农作不再顶着艳阳“挥汗如雨”
作者:庞喻文
伴随着机器“嗡嗡”作响的声音,一泵又一泵的水射至空中,以雨滴状态降落田间,折射出一道“田间彩虹”。正值夏播夏种时节,一台“行走的”喷灌机代替农民顶着艳阳“挥汗如雨”,这便是天津市静海区独流镇七堡村村民孙建林的新发明。
“以前漫灌一亩地需要至少150吨水,现在喷灌一亩地只需要20到25吨水,可节省120到130吨水。”孙建林介绍道,“漫灌的方式不仅用水量大,而且下渗量较多也造成肥料流失比较严重。现在这种喷灌的方式,节水的同时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进而提高了粮食产量。去年我们的玉米产量提高了400斤左右,小麦产量提高了将近200斤。”
“现在一年的农耕作业可以带动30多人就业,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天津市静海区独流镇七堡村村书记宫耕表示,现在村子的经济在孙建林的带动下改善许多,也对于他在农业上的投资有更多的支持,希望未来可以更好地发展乡村循环经济。
喷灌机器正在作业 受访者供图
七堡村现有耕地约5285亩,村民约1928人口,年人均收入约9673元。“我看村里也没有啥企业,发展也相对缓慢,如果从土地上做文章,村子应该可以得到更快发展。”这一想法在孙建林的心里生根发芽。2014年,孙建林成立了天津市军品粮宝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整合土地1700多亩。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又整合了1000多亩土地。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受粮食价格影响,合作社赔了一百多万元。
加上那时候的土地也比较干旱,产量无法达到预期目标,造成了紧接着三年的连续亏损。“那时家里人也劝我说实在不行就别干了,但我这人比较‘任性’,我毕竟在七堡村成长成家,对于这片土地我有一份责任感,所以咬着牙也想坚持干下去。”对于经济收入的不景气,孙建林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心态和坚定信念:“虽然说粮食的价格是下来了,但我认为不会一直这么低,咱就想办法跟土地要产量,坚持过去肯定会好起来。于是从那之后我们就开始研究浇灌的设备,以及输送的水渠,就只当是交了一百多万的学费了。”在村“两委”、镇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合作社达到收支平衡,2019年终于转亏为盈。
随着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合作社愈发取得村里更多老百姓的信任,孙建林也陆续盘活了七堡村和周边村子的闲置土地。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整合将近4000亩土地。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孙建林深刻认识到,要推动粮食生产增产增效,就要摒弃传统种植的老路子,发展科学种田。
传统的漫灌方式,土壤容易板结,不利于保墒。孙建林希望能做到更高效的节水灌溉。于是他紧跟农业发展趋势,凭着自己的专长发明创造了一项项科学环保、节约实用的田间“神器”。其中,他与合作社的技术骨干共同研发的“行走的”喷灌设备,经过一年的反复验证与调试,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一个人、一台设备,就可以轻松高效完成喷灌作业,节省成本与增产增效在孙建林的田地里实现了两全其美。
作为短视频爱好者,孙建林还将喷灌机拍成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分享给全国各地的农民,吸引了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农户前来参观考察,还购买了孙建林的设备。孙建林又通过微信为各地农户提供免费技术指导。他说,好的技术方法就应该互相分享,免得大家走了弯路。
“我打算将我的合作社慢慢工厂化,机械科技化,粮食、蔬菜无公害化。”
“我想再建设一个冷库,这样可以提升产品附加值……”
一个又一个的想法像种子一样落在孙建林的心间。生于乡村,长于乡村,筑梦于乡村。孙建林在田间挥洒的辛勤汗水,铸成了“田间彩虹”,正如乡村振兴的梦想一样五彩斑斓。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