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958条街巷环境提升换新颜 2021年市民对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满意率达95.6%;今年启动17个片区环境综合治理
夏天,是西城区文华胡同最美的季节。胡同里大树生长繁茂,巨大的树冠让人更觉凉爽。一座座青砖灰瓦的北京四合院外,街坊四邻在树阴下拉家常。文华胡同是李大钊同志故居所在地,胡同口墙壁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对联凸显着这里的“红色基因”。
2017年,北京启动背街小巷治理,文华胡同正式成为其中的一个缩影。五年间,北京一共有3958条背街小巷焕新亮相,曾经乱停乱放的车辆找到了新“家”、坑坑洼洼的路面全部填平,违建没有了,胡同里多了花坛、花箱……一系列治理措施让喧闹、杂乱的胡同静下来、靓起来。
老胡同变身网红“打卡地”
文华胡同位于南闹市口文化精华区内,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划定的13片文化精华区之一,24号院是李大钊同志故居。文华胡同西起闹市口中街,北至文昌胡同,总长不过300米左右,宽约5米。
夏日的文华胡同内,树木浓荫蔽日。米攸老先生在文华胡同住了40多年,老爷子说:“我们这儿树多,凉快。每到夏天,胡同里的气温能比大街上低三四摄氏度呢。”
老爷子带着记者走进他的小院,院内整洁、利索,老人家喜欢养花,鲜花在小花架上竞相绽放。说起文华胡同的变化,老爷子乐滋滋的,“现在我们胡同环境好了,推开门就是景儿,老街坊都特满意。”
老爷子说的景儿,是胡同口那面“网红墙”,墙上镌刻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对联,这是文华胡同“红色基因”的体现,吸引不少年轻人来打卡拍照。在网络平台上,网友上传了不少关于文华胡同的照片,不仅有这面对联墙、李大钊同志故居,还有幽静、充满着古老京城韵味的胡同全景。
如今,文华胡同的变化让居民竖起大拇指。然而在五年前,与很多背街小巷一样,文华胡同内私搭乱建严重,煤棚子林立、各家各户的晾衣竿“挑”到院外,自行车、电单车、汽车混行,停车乱、停车难困扰居民,架空线凌乱等问题层出不穷。
米攸老爷子回忆说:“那时候胡同一天到晚车来车往,老年人出门觉得特别不安全。”此外,让居民苦恼的还有部分四合院的“三级跳”。所谓“三级跳”就是马路路面比胡同高,胡同路面比院子里高,院子路面比屋内高。米攸老爷子说:“每次下大雨,雨水都倒灌进院儿里。”
多年前的长椿东街,也曾是“患”有“城市病”的背街小巷。多家小商户开墙打洞卖煎饼、服饰,摆摊占道卖水果。街道两边停满了车,有居民安装地锁,或者用废旧三轮和自行车拴在路边占用车位。街道东侧有一所小学,上下学期间家长们接送孩子,由于停车混乱,店铺占道,街道十分拥堵。
两轮“三年行动”打造一批最美街巷
背街小巷的改变始于2017年。当年,北京启动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率先在东城、西城实施,并逐步拓展到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包括文华胡同、长椿东街、西总布胡同等多条背街小巷纳入治理范围。北京市城市管理委整治处副处长陈志娟说:“背街小巷既是‘里子’也是‘面子’,是检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第一考场’。”
在背街小巷治理的首场“考试”中,北京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到第一个三年行动收官的2019年,核心区200条示范背街小巷已全部打造完成,其中东城区100条、西城区100条。这一阶段治理的重点是拆除违法建设、治理开墙打洞、实施架空线入地、整饰立面、规范广告牌匾、整修路面、完善公服设施、治理“僵尸车”、清脏治乱、绿化美化等10个方面,通过以上方面的治理,背街小巷的环境得到整体提升。
2020年,北京市开启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值得注意的是,与第一个“三年行动”不同,这轮次的“考试”增加了“精细”两字。陈志娟说:“我们编制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从色彩、气质、风格、肌理等方面,对背街小巷建筑立面、市政设施、城市家具等十大类36项元素明确规范管控标准。”
在这一轮背街小巷治理提升过程中,各条胡同彰显出不同的风格。以文华胡同为例,这里以24号院李大钊故居为核心打造红色文化元素,胡同两侧墙上增设了不少红色历史文化标识。胡同内的违建全部拆除,增设花坛、修缮建筑物外立面,电力箱和空调室外机加装风格统一的镂空雕花外罩,窗户外安装了复古窗框等。
东城区于2021年开始推进北大红楼片区环境综合整治,连片推进王府井片区11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实施43个美丽院落环境治理。天桥片区围绕中轴线申遗,开展地下管线雨污分流改造、建筑修缮和景观提升。
通州区则围绕“三庙一塔”区域风貌管控,统筹推进西海子、复兴里片区背街小巷环境治理和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实现区域环境面貌整体提升。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统计数据显示,五年来,北京3958条背街小巷环境面貌得到整体改善,雨儿胡同、文华胡同、熊家胡同、三里屯西街、五塔寺路等一批具有首都风范、古都风韵的文明街巷和最美街巷焕新亮相。
“小院议事厅”提高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
背街小巷治理不仅仅让老胡同换新颜,更重要的是让居民真真切切地得到了实惠。因此在治理的过程中,居民的意见尤为重要。
东城区在背街小巷的治理中,“小院议事厅”成为居民协商议事不可或缺的平台。草厂四条44号院有一座约20平方米的“小院议事厅”,自2012年成立,至今已有10个年头。
“我们把居民的意见征求上来,及时传达给社区党委,社区党委将问题上报街道,问题处理后,我们再反馈给居民。”小院议事厅的“厅长”李彩仙说。这样的议事厅,不仅让居民有了更强的参与感,也提高了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小到院子里的晾衣空间如何设置,大到“煤改电”,架空线入地,厕所改造,这些都是“小院议事厅”的协商内容。
在西城区,居民的意见同样是背街小巷治理中的重要方面。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城管办科长刘杨介绍说,从电力箱和空调外机的机罩,到四合院的门楣、院门,街道请专业设计团队出方案,最终的选择权交给居民。“比如说空调外机的机罩就有好几个版本,我们把设计图向居民公示,居民觉得哪个好,或者需要怎么调整,我们听居民的。”
此外,有居民建议能不能集中安装晾衣竿,“这是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那我们就在适宜的区域给大家安装上晾衣竿。”刘杨说,还有的居民建议能不能在院门口加一个雨棚,这样方便居民出入。这个建议在提升整治过程中也得到了实现。设计师们不仅给四合院加装了雨棚,还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斗拱工艺,使雨棚与胡同古色古香的风格更相宜。
工程质量也是居民关心的重点,就拿四合院的大门来说,文华胡同每一扇大门都是现场“定制”。米攸老爷子说:“每个院落的大门宽窄不一,我亲眼看着工人师傅在胡同完成下料、打磨、刷漆等工序。这一道道工序都是按照传统手工工艺制作的,所以我们胡同这些朱漆大门,从质量、颜色到手感都和其他普通大门不一样。”
记者在文华胡同采访时发现,大树坑被一种黄色的特殊物质填平,这让胡同似乎变得更宽了。米攸说:“别看这大树坑不起眼,但是如果根系盘根错节突出在地面上,稍不留神就会绊脚。”所以,在胡同治理的过程中,大树坑也是治理的一个方面。“在树坑治理的过程中,我们考虑了多种方式,最终决定使用更加环保、耐用、有多种功能的弗维木,用它铺设在树坑处。这不仅消除了树池绊倒行人的隐患,还具有无毒无味、透水、耐酸碱、可循环等优点。”刘杨告诉记者。
此外,停车难、停车乱几乎是所有街巷、胡同共同的难题,对此各街巷在治理、提升过程中都在“找车位”上想尽一切办法。比如,西总布胡同通过协调胡同南侧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的停车场为居民提供停车位,西河沿街则为居民在北京坊协调到了租金便宜的停车位,文华胡同在北侧的文昌胡同道路两侧为居民协调出70余个停车位。
经过一系列治理、提升,居民的家园靓了起来,胡同的路平了,花坛、花箱多了,建筑物外立面更加清洁、整齐,民居“三级跳”的“老大难”解决了,胡同里还安装了监控系统……家园的点滴变化也让居民的心情跟着“敞亮”起来。“现在我们出门特别舒服,眼前没有了那么多乱七八糟的违建,车辆也少了,看着都高兴。”米攸老爷子告诉记者。
北京市统计局调查显示,2021年市民对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工作满意率达到95.6%。
街巷长、小巷管家成为胡同“守护者”
曾经的脏乱差小胡同整治提升完成,如何保持住成果同样十分重要,因此街巷长、小巷管家“上岗”,成为胡同的“守护者”。记者从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了解到,全市共选派街巷长1.63万余名,招募小巷管家3.98万余名,整合网格员、协管员等开展街巷日常巡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刘杨是其中一位街巷长。自打2017年当上街巷长之后,刘杨的名字和手机电话就上了墙。原来,每条街巷的墙面上都布置了“街巷公示栏”,公示内容不仅有街巷的基本信息,还有街巷长的姓名、电话,以及负责街巷美化绿化、市政排水、环卫保洁等岗位负责人的姓名、电话,居民有什么意见、想法,直接拨打公示栏里的电话与负责人取得联系,方便居民反映胡同的问题。
按照要求,街巷长的手机24小时开机,所以在工作之余,刘杨的手机也成为居民解决问题的渠道之一。五年来,不少居民的手机里都存有刘杨的手机号,她这位街巷长成为居民的贴心朋友,大伙儿不仅仅反映胡同的问题,自己家里遇到大事小情也都愿意先打电话找刘杨咨询。刘杨每天都要在胡同里转一转、看一看,“主要了解居民有什么想法和意见,大家可以随时找到我,有什么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刘杨说,“有些时候居民反映的问题不单单是胡同治理的问题,但是既然当了这街巷长,能帮助居民的,我们肯定都会尽力解决。”
西城区城市管理委街巷管理科科长刘强介绍,未来在街巷的治理中将从管理和服务方面着手,特别是如何维护好、管理好已经治理完成的街巷。“以前我们的工作重点是整治、提升,主要是做工程,那么未来我们将重点转为服务。”他表示,背街小巷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的实施方案正在研究过程中,预计将在今年推出。
记者从北京市城管委也了解到,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过程已经形成了“日巡、周查、月评、季点名”制度,具体的部门和人员每天对辖区街巷进行巡查,每周开展一次覆盖式检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依托第三方每日抽查背街小巷,检查结果纳入“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环境建设管理考核体系。
今年,北京市以街区为单元,启动实施17个片区环境综合治理,包括东华门片区、什刹海金丝套片区、天桥铺陈市片区、朝晖片区等,涉及核心区、城市副中心、中心城区、生态涵养区等多个区域。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