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融合发展跨越政治藩篱?柯文哲倡议兴建厦金大桥之政治争论与影响

柳金财

柳金财,台湾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助理教授。

台岛夜话

作者 柳金财(台湾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

日前身兼台湾民众党主席的台北市长柯文哲因抛出兴建“厦金大桥”,引发台湾社会热议。赞成者认为,建桥利于两岸社经融合发展,搭起两岸和平框架及建构“厦金生活共同圈”;反对者则把建桥看做犹如“现代吴三桂”的举措,恐使台湾沦为“木马屠城记”命运,抨击此举“无知、荒谬”,将危害台湾安全。尤其民进党当局甚至重申,现今大陆对台政策已迥异于推动“小三通”政策环境,不仅澄清兴建“厦金大桥”并非两岸“小三通”的延伸,也非“小三通”硬件的改善;更宣称“厦金大桥会衍生出很巨大的安全问题”。

大陆自推出“31条惠台措施”,福建省细化实行《66条实施意见》,其中厦门、福州、泉州、漳州等地皆为两岸交流与合作紧密区域。福建省拥有“先试先行”的特殊政策,具搭建闽台融合为两岸融合的战略前沿地位。“习五点”提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的“融合和统”目标。闽台基于地缘临近性,血缘、语言、文化、宗教、风俗习惯出自同根同源,因而福建在两岸交流合作及融合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从大陆倡议“京台公路”、“海西特区”到“新四通”,显见强化两岸社会融合为大陆对台政策的“重中之重”。早在2004年国务院通过《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包括连接北京与台北的高速公路,2008年倡议福州至台湾的铁路规划。兴建“厦金大桥”肇始于2009年福建省推动“海西计划”,视厦金大桥为福建省高速公路网的一部分。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纳入京台高速铁路,其中连接闽台的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平潭段,亦于2020年完成通车。

因此,兴建“厦金大桥”已有数十年之议,并非“新生议题”;然却引发岛内政坛争辩,显见在当前两岸关系陷入敌对僵持氛围下,台湾民众对于两岸关系陷入不可治理困境,期许两岸关系健康化、正常化、稳定化及安全化发展。从柯文哲呼吁兴建“厦金大桥”,获得金门地区民众及泛蓝政治精英支持,不仅为其取得两岸论述话语权,也为其争取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奠立胜利基础,印证其具有解决两岸问题及解开僵持局面之能力。柯文哲呼应倡议兴建“厦金大桥”,所可能产生政治意涵及影响颇值得进一步探讨。

首先,抢攻两岸议题的话语权及路线主导权。凸显台湾民众党的两岸论述,比民进党、国民党更具开放性及可行性。既往国、民两党通常不会在地方选举中,触碰敏感两岸议题,但自2018年台湾地方选举后,时任高雄市长国民党籍候选人韩国瑜标榜“货出人进,高雄发大财”,及承认“九二共识”,已使地方选举高度政治化,“两岸因素”跃升为影响地方选举的变量。柯文哲倡议兴建“厦金大桥”的逆势操作,不仅提高民众党声量外;区隔出民众党与民进党在两岸议题及路线差异。

相对于民进党当局,民众党更具有解决两岸问题能力。同时,在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声称“九二共识”是“没有共识的共识”,倡议“亲美反陆”、“亲美爱台”战略下,国民党的两岸路线被质疑过度保守性、“被绿化”,此时倡议兴建“厦金大桥”,则有抢攻两岸议题话语权之目的,攻占公共论坛取得言论市场的主导权,以利2022年台湾地方选举及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

其次,凸显民众党两岸路线更具战略定力及胆识。尽管近来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访美时发表;了一些言论;但民众党并无法完全取代国民党的两岸政策优势。最近国民党历任党主席包括连战、吴伯雄、马英九、洪秀柱、吴敦义皆表明支持“九二共识”;国民党一再表明认同“九二共识”立场没有改变。前主席江启臣再提国民党主张“亲美友日和陆”,明显不同于朱立伦所提“亲美反陆”路线。换言之,朱立伦在“九二共识”主张上虽倾向“战略模糊”,但历任党主席重申两岸论述则又回归至“战略清晰”。

国民党的两岸政策优势有其深厚基础,一旦“战略清晰”回归“九二共识”,则民众党所采取“了解与尊重”大陆对“九二共识”的坚持,并无法符合大陆的政治标准。白色力量作为台湾第三大政治势力,认同“两岸一家亲”或即可达标,但若作为台湾“执政党”则有所不足,必须回归“九二共识”立场。然柯文哲通过倡议兴建“厦金大桥”,不畏惧被污名化及抹红“亲陆卖台”;对比国民党因其两岸路线一再被抹红,反而趋向转变“被绿化”,凸显民众党两岸路线更具战略定力及胆识,不再畏惧来自民进党所为“卖台”、“抹红”指控。

再者,金门与台湾本岛的关系可能产生“解离效应”。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检视大陆与金马关系,一旦从“通水”到“小四通”、甚至“大四通”,势必产生“生活共同圈”的社会连带感;而“两制金马方案”、“两岸和平试验区”政策诉求,其战略构想皆以金马为和平缓冲区,势必产生更为密切依赖经济社会关系,从而可能使金马在政治上产生离心力。复因,传统激进“独派”曾提出让金马“独立公投”诉求,例如成立“台澎党”即试图分化“台澎”与“金马”政经密切关联,甚至有些激进“独派”提出让金马进行“自决公投”,决定与大陆或台湾在一起。

若大陆与金马产生“共同生活圈”,这对台湾本岛与金马关系恐造成“解离效应”,疏离“金马”与“台澎”关系。尽管“台湾公投”在制度设计上与选举已分开,但“公投”制度设计允许地方针对重大公共议题进行民意表达。一旦蓝白政党运用兴建“厦金大桥”作为“公投”诉求议题,藉此政治动员刺激选民投票行为;若金门地方民众提出针对“小四通”进行地方性“公投”获得通过,这不仅将会造成“绿中央”与“蓝白地方”两岸政策冲突;也会翻转两岸关系加速融合进程。金马若与大陆经社密切关系,可能助长金门对台湾本岛之离心力,最终改变政治亲台湾的取向。

最后,蓝绿白政党皆曾倡议或评估兴建“厦金大桥”,但民进党当局却存在“双重标准”问题。陈水扁时期,蔡英文担任台湾陆委会主委规划开放两岸“小三通”;民进党未上台前,曾于1992年两岸政策中主张“金马撤军论”、金马划设非军事区。“厦金大桥”其实是民进党2015年提名的金门县民意代表候选人陈沧江竞选时的政见,陈当时把此政见列为与蔡英文的共同政见。若是当时这些诉求皆不会危及台湾安全,何以今日倡议兴建“厦金大桥”反会危及台湾安全呢?2016年时任民进党籍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候选人陈建仁,曾跨海到金门替党籍民代拉抬声势,面对在地宗亲提出兴建跨海大桥时,陈建仁回复“民进党深知这座跨海大桥对金门的重要性”。

2008年担任金门酒厂董事长的前民代雷倩表示,曾应新党藉金门县长李炷烽邀请,参与规划“厦金大桥”。2012年11月11日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马英九视察金门料罗港时,针对兴建厦金大桥时也表示,考虑到两岸关系和缓、两岸人民往来日益增加的实际需要,有必要建造厦金大桥,除有交通、观光效益外,也彰显两岸和平缓冲的意义。换言之,蓝绿政党基于争取外岛民意,曾在某种程度及意义上认可对于兴建厦金大桥的必要性。然而,一旦上台后往往又以台湾安全为由,“冷处理”此议题。

台湾社会对兴建“厦金大桥”议题,已陷入一种意识型态争论,当民进党政治人物提出兴建“厦金大桥”时,即是表达和平善意及交流合作意愿,并不会受到质疑危及台湾安全;反而是泛蓝或民众党提出时,即会受到攻击“无知、荒谬”诉求,漠视台湾安全,被贴标签与大陆“隔海唱和”。此不啻是一种“双重标准”,陷入“今非昨是”政策困境,甚至落入“政治正确”无止尽纷争。这种以公共政策选择取向,作为划分台湾社会“亲中”或“反中”判定,或者利于安全维护或易受军事威胁之区隔做法,反而是分化台湾社会凝聚认同、深化内部分裂,不利于社会共同体搭建。

针对金马外岛与大陆经济社会融合,若干学者称,此情况可能陷入“类克里米亚化”困境,即克里米亚先从乌克兰脱离进行“独立公投”,再向俄罗斯行使“统一公投”,最终成为俄罗斯一部分。长期而言,民进党当局面对大陆对台融合政策的战略性手段,必然加以反制;然外岛与大陆生活共同圈形成日益加深,则是无可否认事实。台湾两岸政策已形成“蓝白地方包围绿中央”政治态势,“蓝白地方”挑战“绿中央”领导权威。蓝绿政党在台湾认同与利益界定中不断分歧化,恐将进一步穿透台湾从台当局到地方层级两岸政策的一致性,成为政党竞争中关键核心议题。

华夏经纬网专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邱梦颖

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