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百二十里之阔的盐池,像一颗明珠,镶嵌在运城市区与中条山之间,熠熠生辉。在这湖池北畔的卧云岗上,自唐代起,就建起了一座专门供奉盐池之神的池神庙。与两淮、长芦、两浙、四川、云南、洞庭、内蒙古、甘肃等海盐、井盐、岩盐等盐区,所供奉的盐神多由民间推举的传说人物或历史人物的偶像化相比,运城池神庙里所祀奉的主要神祇,几乎都是人格化的自然神,而且都是由历代皇帝赐封的。就现存三座大殿主祀的神祇而言,中间正殿是“东西盐池之神灵庆公”,西大殿是“条山风洞之神”,东大殿为“雨师太阳之神”。
时任山西按察使兼管河东盐的蒋兆奎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刊印的《河东盐法备览》一书中,第一卷“盐池”的《池神庙》一文详尽记载了先后建造于三大殿周围的其他神庙:东侧有太阳神庙、雨神庙,西侧建有土地庙,池神庙下方还有甘泉神庙。这些神庙,都被编著者精确地绘制在《池神庙图》当中,与文字所述无二,堪称图文互现。
在这众多的自然神祇驻跸的神庙群当中,还曾有一座也是唯一的供奉着历史人物关羽的神庙,那就是关帝庙。
《河东盐法备览》“艺文卷”部分收录的一篇由陕西三原溪田人、光禄寺卿马理撰立于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三月的《河东运司重修盐池神庙记》碑文,在开篇部分这样记述了当时关帝庙在池神庙布局当中的位置:
河东运司旧有盐池神庙,其为殿三,其妥神五。中殿神二,曰“东西盐池之神”;左殿神二,曰“条山、风洞之神”;右殿神一,曰“忠义武安王之神”,皆祀典神也。
关羽被害前,已有汉献帝赐封的汉寿亭侯爵位;大义归天后,则有后主刘禅追封的壮缪侯。此后他再次得到北宋宋徽宗加封的名号“义勇武安王”。这篇碑文里记述的,是“忠义武安王之神”,经查阅帝王加封史料,明嘉靖之前,尚无“忠义”的加封,就是有,也到了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于顺治元年(1644年)为取得汉民好感,鼓励官民讲究忠义、效忠朝廷而加的“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那么,一个是“义勇”,一个是“忠义”,所指的会是一个武安王吗?
还好,该碑文随后在逐一介绍所祀诸神由来的文字当中,清楚地介绍了“忠义武安王之神”的籍贯、功德、声望和入祀池神庙的缘由:
夫至若忠义武安王者,解州常平村人也,今池南故里存焉。王学明彝伦之道、身任纲常之重,心无愧于幽独,行可质诸鬼神,非其义也?非其道也?虽公侯轩冕而泥涂之也,虽府库珠玉而尘埃之也,虽国君联姻、宰相深交而污公式之也。如其义也,如其道也,虽万众之中必往而无惧也,虽白刃在前,蹈之而自如也,虽九死一生而不渝也。清比伯夷,信如仲由,以身殉国,为臣死忠,其浩然刚大之气,千古长存。使奸邪知惧、善良知兴,比如日星丽天、山岳拔地,罔不瞻仰祗肃,洋洋乎而如在焉。为老氏言者,又尊而神之,以为雷霆。夫申自岳降,说为列星,盖元气所钟,终还造化,亦理之恒,无足骇者。谚曰“英雄之殁,必为神明”,以驱除虚耗魍魉,以歆公式祀。其此之谓,与礼有之,曰“君子生而敦行能表正乡俗者,殁而祀之社,谓之乡先生”,以兴斯民,礼也。若王者固所以死勤事者,又明神也,又乡先生也,殁而祀之社,以兴后学,以护国福民,不亦善邪?
像这样确证是关羽的文字,还出现在刻立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的《侍御康公特祭盐池诸神碑记》当中。当时“巡西晋兼督鹺政”康丕扬,为了颂扬盐池发生的冬生盐花这一祥瑞盛事,率众盐政官员举行了隆重的祭祀盐池之神的仪式,祭祀颂扬列位神祇。这其中,也录入了给“武安王之神”关羽的祝文:
矫矫武安,吉称义勇;卫我皇朝,夹翼正统。维此盐池,尤为檄宠;赐庙英烈,威灵炯炯。蚩尤之战,匪公谁驱;崇宁之褒,匪公谁居。矧兹河东,更属公式榆;福国裕民,报礼宜殊。春夏盛阳,颗盐融结;时届玄冬,霜寒凛冽。玉河载凝,琼田飞雪;商税足输,边储无缺。丕扬持斧三晋,□慕精忠;肇称咸秩,褒然宗工。籍手参宪,殷荐式崇;陈词灌献,爰答宏功。仰祈威严,弘济民艰;为帝左右,为商贸迁。遥池常念,鹾海永填;骈蕃俎豆,永享万年,尚飨!
刻立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重修池神庙碑》和刻立于清顺治九年(1653年)的《重修池神庙碑记》中,也都有类似的介绍和颂扬关羽的内容。
此外,《解梁关帝志·艺文》当中王忬撰写的《嘉靖重修武安王庙记》、吕柟撰写的《嘉靖刻武安王集序》,《三晋石刻总目·运城地区卷》中“常平关帝庙存碑目录”所列的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刻立的《解州常平里重修汉义勇武安王庙记》、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刻立的《重修解州常平义勇武安王庙记》的称谓亦相若,而且还有全国各地重修关庙记载的碑文当中,也不乏“武安王”的称谓。以上例子足以印证供奉在盐池神庙里的这个“忠义武安王之神”,就是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关云长无疑。
如此,该碑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史实,关羽曾经被供奉在三座大殿的右大殿中,当时被称作“忠义武安王之神”。
至于“义勇”在池神庙里面怎么就被改作了“忠义”,现在还找不到相关可以解释的资料,倒是在王忬撰写的《嘉靖重修武安王庙记》当中关于关羽何以秉持“忠义”之志坚贞不改的辨识之论,读来颇有心得。作者在对比了关羽不受曹操高官厚禄的诱惑,坚定追随刘备,“竭力效劳,继之以死”后,做出如下议论:
推王之心,将以昭烈宁无成,吾宁不富,而劳劳终身,是犹不失汉臣也。纷华利害岂足以荡王之心而夺王之守乎?此固忠义智勇得之天赋,而于正名逆分之间有深辨矣,况复天性使然,则其为汉讨贼之心,安得不如是其坚,而纷华利害又恶,足以荡且夺也,若成败利钝则固非以论王也。噫,条山峨峨,鹾池汤汤,王庙居其胜概,而春秋享血食于无穷,则所以报王之忠义者,将万古如一日。况今天下匹夫匹妇,靡不知王之名而慕王之忠义……巍哉兹庙,固将励人臣子之心,以作忠义之气,而今兹之举,又不为徒然也。
笔者由作者之论,推想当时臣民们对“忠义”风尚的向往和推崇之意愿,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而且在统治者的道德宣传推动下,应该成为官民一体崇尚的道德高标。试想在这样的氛围当中,由某位官员主导,甚至是经由呈报帝王恩准,从而让池神庙的关羽祠庙名号的改变成为可能,但一定不会是随便之举。
据史书记载,在明朝立国之初,皇帝朱元璋在着手整治吏治的同时,对神坛也进行了一次大的整顿。他曾下诏要求“百神之号,皆称初封”,关羽的名号当时又恢复成“汉寿亭侯”。如此看来,无论是解州关帝庙、常平家庙、外地关庙,都保持着“武安王”的称谓,池神庙里面的关庙也保持着“忠义武安王之神”的称号,足见民众崇敬关羽的影响力之大。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