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在北京召开。伟业势如虹,辉煌启新程。这次历史性盛会对团结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从即日起,华夏经纬网新闻频道推出“全景二十大”专题报道,充分展示全国各省市以优异成绩和昂扬精神风貌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实际行动,反映全国各族群众对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热切盼望和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衷心拥护。
喜迎二十大丨北京:着力经济发展 不断科技创新
首都的定位应该是怎样的?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提出,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这是2021年2月25日拍摄的北京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走进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内的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迎面“走”来的迎宾机器人向来客热情打招呼。它的主人、科技服务团队的成员们正在喜迎党的二十大的热烈氛围中,为新一批入驻企业忙碌着。
“金秋十月,党的二十大将在北京召开,我们倍感振奋、干劲十足,要抢抓历史机遇,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的负责人说。
作为北方地区曾经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彼时的动物园批发市场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地方,集中了10余个批发市场,每天人群密集、物流集中,交通、治安和消防存在不小隐患。
疏解非首都功能,放弃“大而全”的产业结构。经过多年努力,“动批”所在区域成功转型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目前,示范区内的金融科技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总数已超过200家,形成了金融科技领域的监管、渠道、运营、第三方支付和网络安全产业链。到2025年,这里将成为全球金融科技领军企业集聚地。
这样的“减法”还有很多:10年间,北京“壮士断腕”“提质升级”,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拆除违法建筑超3亿平方米,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10平方公里……
如今,北京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势头正劲。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子”联动,形成叠加效应,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创30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法规政策打破藩篱。
在减量背景下,北京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金融、信息、科技等现代服务业优势更加凸显。人工智能、5G通信、航天卫星、生物医药等产业迅速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成为北京发展的“新引擎”。2021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数字经济增加值占比超4成。
科技创新的热潮,正在京华大地涌动。
喜迎二十大丨北京:坚持首善标准 助力新时代首都发展
金秋十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北京市政协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在北京市委的领导下,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首善意识”,坚持“首善标准”,认真做好思想引导、汇聚力量、议政建言、服务大局各项工作,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保持首都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助力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应有之义。
为此,北京市政协今年以来,持续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制度落实工作,组织委员开展集中学习和研讨交流。打造了“京华书院”“今雨书院”“悦读书屋”三个读书活动品牌,精心组织委员参加全国政协委员读书平台第九期委员读书活动,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学懂弄通党的创新理论,引导广大委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与形式上,北京市政协邀请冬奥会开闭幕式主创团队及冬奥村服务保障团队与委员进行对话交流,充分运用谈心谈话、委员讲堂、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团、传统节假日团结联谊等机制性做法,充分引导广大委员感悟新成就、领会新思想,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厚植思想基础。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我们还将通过常委会会议、主席会议、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辅导报告、委员读书等多种形式做好学习宣传工作,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会精神上来,团结引导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委员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北京市政协主席魏小东说道。
北京作为首都,也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地。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助力首都和谐稳定,是北京市政协牢牢把握的中心与大局。
喜迎二十大丨北京:多彩“开学第一课”
穿过彩色气球串成的美丽拱门,踏着校园中轻快的音乐,阔别多日的同学们挥手相见……9月1日,北京东城区十余万师生开启了一堂堂深刻而生动的“开学第一课”,或是讲述党的革命历史,或是弘扬传统文化知识,又或是开展丰富的劳动实践,将爱党爱国的无限情怀根植于师生心中,以饱满昂扬的精神、强国有我的信念,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图片来源:网络
东城区西中街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的开学典礼上,同学们唱响《红星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一首首经典歌曲。快板社团的同学们用朗朗上口、节奏轻快的快板表演,带领大家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一路走来的辉煌。校园“小记者”们也“亮”出了自己的采访成果,他们早早就拍摄好学校党员榜样教师的视频报道,带来一个个温暖的故事。
东城区东华门幼儿园与北京市第三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一起来到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看着英姿飒爽的三军仪仗队战士们将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孩子们的眼中也满是肃然起敬的神情。走进国旗护卫队荣誉室,一座座奖杯彰显着坚韧团结的精神;参观内务室,战士们统一、整洁、干净的内务环境让孩子们惊讶不已。在国旗班战士的细心指导下,同学们挺直身板第一次举起小手学习敬军礼、站军姿,个个都如同挺拔的“小士兵”,不仅切身感受到战士们日复一日训练的辛苦,更懂得用一颗真挚的童心向祖国致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新学期第一天,北京市第二中学的同学们惊喜发现,一场“中轴线申遗”展览正在校园中举办。今年,北京市中轴线申遗已进入冲刺阶段,学校与北京市文物局携手推出“博物馆进校园”活动,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古都北京的历史风貌与文化,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喜迎二十大丨北京:通达京津冀 三地居民的“幸福线”
家门口的公交,是老百姓眼中最接地气儿的交通工具。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首都公交从3条线路起家,铆足劲儿增开新线,把市中心与一个个郊区工业区连接在一起。后来,公交织线成网、四通八达,远郊区的人们也能便捷出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确立后,北京的公交线一路延伸到津冀,每天接送40万人次跨省出行,成为三地居民出行的“幸福线”。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首都北京的公共汽车只有5辆。公交职工们发挥高度的积极性,日夜赶修了30多辆,保证了最初的3条线路能有更多的车投入运营。随着首都建设的发展,1950年初北京又增加了88辆汽车,在市、郊区人口流量最多的地区开辟了11条新线路,使更多的公共汽车连接起市中心和市民聚居的地区以及工厂、学校、机关所在地。
新线路的增加,受到首都人民的热烈欢迎。1951年市区至门头沟的线路开辟,试车那一天,工人、农民一早就都挤在马路两旁等着看车。1953年,在市民聚居的崇文门外地区,公共汽车公司新辟了一条线路,这样人们就能从崇文门外铁辘轳把一直坐到东单牌楼了。
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时候,北京的公共汽车线路已增加到50多条,公共汽车也增加到861辆,整整增长了171倍。每天,在北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都不下170万人次,到了假日更达到240万人次以上。北京的公共汽车,成为很多人在生产、工作、学习和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北京这座大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但“成长的烦恼”也接踵而至。由于首都城市建设发展提速,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人们对公交出行的需求猛增,而公共交通此时能倚赖的主要力量仍只有公共汽车,拥挤不便、线路不足、正点率下降等一系列让人头疼的乘车难题加剧。为了缓解乘车难,北京在增加车辆、新辟线路的同时,也想出了开办小公共汽车、兴办“集资”公交等新举措。
经过不懈努力,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本市公共电汽车营业线路已达176条,总长度近2100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前增长27倍,年客运量超过30亿人次。团结湖、劲松、双榆树等许多新建设区的公共交通问题得到了重点解决,一些有路无车的近郊地区也通了车,市民乘车难的状况不断缓解。
上世纪90年代,首都城乡一体化事业稳步发展,京郊公路已实现了网络化,但是公共交通只有长途汽车和少量小巴。随着城乡经济往来的日益频繁,交通问题变得更加突出。1993年9月,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所属市长途汽车公司开通了市区通往远郊区县顺义的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915路,公共汽车从此延伸到了远郊区。
1998年,由东直门开往密云的东密专线开通,标志着首都远郊区县已全部通上公共汽车。截至1999年底,“9”字头公汽线路已达到37条,日运送乘客近15万人次,14个卫星城镇的长途线路全部实现了公交化。很多郊区农民称赞说,有了公共汽车,北京变小了,远郊不远了。
2008年,快速公交1线行驶在专用道上。刁立声摄
进入新世纪,首都公交的变化几乎年年都能带给人们新惊喜:乘公交用上了“一卡通”,全国第一条大容量快速公交在北京开通,北京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首次超过小汽车,纯电动公交“巨无霸”试运营……不过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则要数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了。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北京公交作为与百姓生活最贴近的公共出行工具,对京津冀三地交通的服务进一步加强。2014年当年,北京市地面公交出京线路月客运总量即突破1100万人次,承接了河北省燕郊、三河、涿州、廊坊等地区进京客流;与河北省、天津市开通的省际客运班线超过300条,通达河北省和天津市各个地市县。
如今,北京公交在京津冀跨省运营的线路已达38条,疫情前每天约有40万人次乘坐公交跨省出行。在雄安站下了高铁,也能见到熟悉的北京公交车。未来,为三地居民带来便捷出行的北京公交“幸福线”,将继续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综合自新华社、中新网、人民政协网、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新京报等)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