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积极开展科技合作,携手应对灾害挑战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大陆新闻 > 时事要闻      2022-10-06 09:54:58

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积极开展科技合作,携手应对灾害挑战——

加强减灾国际合作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共建“一带一路”)

本报记者 颜 欢 闫韫明 谢佳宁 赵益普

当前,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各国都面临着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内容,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积极开展科技合作,携手应对灾害挑战,提升了相关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设备精确且反应快速,明显提升了地震监测网络效能”

走进泰国气象局大院,一座普通的三层小楼就是地震监测司的办公场所。这里负责监测整个泰国及周边国家的地震情况。

大厅里,司长普拉萨·桑沃达正在招呼大家开例会。墙上的4块电脑屏幕和一块投影幕布上密密麻麻地显示着各种数据。“这套系统是中国捐赠的,相当于地震监测系统的‘大脑中枢’,可以接收全球486个国际共享地震台站的信息。它比我们之前使用的系统先进很多,是一份实用的厚礼。”桑沃达告诉记者。

2016年,中国广东省地震局牵头实施了“一带一路”东南亚地区地震监测台网项目。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帮助泰国建设1个地震台网中心,未来还将建设4个地震台站。

桑沃达表示,泰国及缅甸、老挝等周边国家易发生地震。中国援助的地震台网中心犹如“千里眼、顺风耳”,可以对本地区3至4级、周边地区5级及全球6级以上地震进行自动定位监测。“有了精准监测,才能更好应对。中国技术让我们更有效地应对地震和海啸。”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给泰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后,泰国加快地震监测网络建设,地震台站从2004年的27个增加至如今的近80个,广泛分布在泰国全境。

“关键时刻,时间便是生命。应对地震引发的海啸,提早预警十分重要。”泰国气象局地震监测司地震和海啸研究组组长帕廷亚告诉记者:“中国设备精确且反应快速,明显提升了地震监测网络效能。一旦发生会引发海啸的大地震,我们将有30分钟到120分钟的海啸预警时间。”

“一带一路”东南亚地区地震监测台网项目还向老挝、缅甸、马来西亚援助了地震台网中心,在印尼援建了14个地震台站,有效提升了东南亚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防震减灾合作。

“通过高频观测的卫星数据,在热带气旋登陆3天前就能发出预警”

“明天开始,楠普拉和赞比西亚大部地区将有强风”“热带气旋‘贡贝’即将登陆,楠普拉部分地区将有雷暴大风和强降雨,请尽快撤离危险区域”……莫桑比克国家气象局局长阿德里托·阿拉牧格打开手机收件箱,向记者展示一条条预警短信。

这是莫桑比克气象部门正在探索试验的一个新项目: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直接向用户手机发送预警信息。项目的顺利推进,得益于中莫双方的积极合作。

莫桑比克地处非洲多条主要河流下游,常年遭受洪水、干旱和热带气旋等气象灾害困扰。2019年,热带气旋“伊代”过境,造成该国数十万人受灾,400多人死亡。莫桑比克向国际社会提出请求,希望帮助该国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报服务水平。中国气象局第一时间向该国提供了风云气象卫星产品。仅几个月时间,风云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便成功落地莫桑比克。

“中国的援助非常重要。通过高频观测的卫星数据,在热带气旋登陆3天前就能发出预警。”阿拉牧格告诉记者,今年莫桑比克接连遭受“安娜”“杜马科”“贡贝”等多个热带气旋袭击,“有了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和监测报告,预报员更容易监测到热带气旋的位置,灾害风险管理机构、农业部门、旅游部门等都能更及时地采取应对措施。”

近年来,中莫两国不断深化气象合作。“我本人就是受益者。”阿拉牧格说。2003年,还是一名气象技术员的他曾在中国贵州接受了为期一个月的技术培训。近几年,又有十几名他的同事到中国学习气象监测、预报等专业知识,把气象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带回莫桑比克。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内容,风云气象卫星为相关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服务,助力提升遥感应用水平,开展多层次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

目前,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家族全球用户“朋友圈”已增至121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实时向国内外用户免费开放数据,为全球气象预报、自然灾害应对和生态环境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提供的培训务实、高效、丰富,有助于提高气象研究和服务能力”

45岁的克莱顿·约翰逊是牙买加气象局的一名气象预报员。9年前,在世界气象组织推荐下,他参加了由中方组织的第二期航空气象服务国际培训班。

“这些年来我参加过多次国际培训,在中国的学习经历最让我难忘。”约翰逊回忆道,中方安排的课程“与众不同”,内容实用且有趣——除了讲解探测资料在航空气象预报中的应用,授课老师还让不同国家的学员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互动交流,强化知识记忆。

“气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需要在知识储备基础上做出有效判断和传达。”约翰逊说,中方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大家广泛接触了各种天气主题,更通过互动和实景模拟,提升了气象预报员的播报能力,“这让我们非常受益”。

每年牙买加进入雨季,极端天气突发事件随之增多,这给天气预报工作带来不小难度。每次值班,约翰逊坐在电脑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分析一遍气象数据——这是他在中国学习后,养成的一个习惯。“中国老师时常督促我们,要不断分析气象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是一个气象工作者最基本的能力。”

一次值班,约翰逊发现当日的气象形势有变,须将预警等级从山洪监测立即升级为山洪预警,他马上向牙买加所有低洼和洪水易发地区发出了警告。这次预警及时准确,帮助不少民众避免了生命和财产损失。“雨季山洪带来的损失和危害是难以估量的。在中国的学习让我对极端天气更加警觉,判断力更强。”约翰逊说。

这些年来,每逢重要节日,约翰逊都会给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的老师发邮件问候。“感激中国老师。在他们的指导下,我的预报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专业人才交流与培养是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重要一环。截至2021年底,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在预报预测、气候服务、卫星气象、航空气象、防灾减灾等领域已累计举办国际培训班86期,培训了来自151个国家和地区的5208名国际学员。

约翰逊说:“气象研究对于经济、社会、民生等各方面都非常重要,中国提供的培训务实、高效、丰富,有助于提高气象研究和服务能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人民日报 》( 2022年10月06日 03 版)


责任编辑:邱梦颖
热门评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