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在北京召开。伟业势如虹,辉煌启新程。这次历史性盛会对团结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从即日起,华夏经纬网新闻频道推出“全景二十大”专题报道,充分展示全国各省市以优异成绩和昂扬精神风貌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实际行动,反映全国各族群众对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热切盼望和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衷心拥护。
喜迎二十大丨上海:2500万申城干部群众以实干笃行迎接党的二十大
浦江两岸流光溢彩,东海之滨千帆竞发。在喜迎党的二十大的热烈氛围中,上海2500万干部群众干劲昂扬,在重大任务中勇挑重担,在改革创新的一线比学赶超,努力把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效能。
黄浦江畔的中国船舶馆,近日举行了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主题展。
2021年12月,中国船舶集团总部迁驻上海,目前主要造船指标稳居世界第一位。“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将作出事关发展全局的战略安排。作为央企,我们将深入推进在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助力上海建设船海领域科技创新策源地。” 中国船舶集团副总经理孙伟说。
包括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内,近年来诸多国家战略在上海落地。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宣布,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申港大道两侧塔吊林立(2022年2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今年是临港新片区运行三周年,在国家战略指引下,新片区的规上工业产值等经济指标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说:“未来临港还要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盼望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给新片区的高水平开放发展注入更大动力。”
上海西端,沪苏浙交界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同样呈现出生气蓬勃的发展势头。
今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推出了15项制度新成果,让人才、资金等要素在省际间更加畅通流动。“下一步,我们要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推动更多跨域合作,用实际行动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克服疫情不利影响,今年1到7月上海全市货物进出口、实到外资实现正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的比重提高到42%,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
再过不到50天,第五届进博会将在上海如期召开。目前,进博会企业商业展招展工作已经完成,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超过280家。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会议中心副总经理王旭宏自今年六月开始,就和会议中心的同事们进入了“冲刺时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见证了中外来宾共襄贸易盛举、共享美好未来。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这激励我们拿出最好的状态,服务好第五届进博会这一场重大的主场外交活动。”王旭宏说。
位于浦东张江科学城的张江科学会堂,9月刚启用就迎来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未来,这里还将面向全球前沿科创力量,搭建交流、交锋、交汇的平台,成为浦东乃至上海的科创新地标。
2018年11月,面对张江科学城的科技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如今,在张江科学城这片沃土上,先后“长出”了约2.3万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800余家。包括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等先导产业在内,登陆科创板的张江企业数量超过30家,位居全国前列。
“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战略使命。迎接党的二十大,我们要进一步彰显引领区的速度、拿出引领区的作为。”浦东新区副区长吴强说。
经济发展的活力要强,城市治理的“底盘”要稳。中心城区成片旧改宣告收官、黄浦江和苏州河公共岸线贯通开放……愈加幸福的生活,让上海干部群众对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更加期待。
喜迎二十大丨上海:谱写新时代 努力探索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
“我们要为谱写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新篇章添砖加瓦,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9月6日,一参加完上海深化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会议,黄浦区小东门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恕就开始琢磨新的工作思路。
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上海近年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考察时强调,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上海要继续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子,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在喜迎二十大的热烈氛围中,上海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基层党建,做实了是生产力,做强了是竞争力,做细了是凝聚力。近年来,上海用好区域化党建平台,带动基层治理各类主体联动互动,推动黄浦江45公里、苏州河42公里岸线实现贯通开放,北外滩世界会客厅等一批新景观成为市民喜爱的打卡地。
以治理数字化牵引治理现代化。上海聚焦“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已接入各类服务事项3514项,高频事项基本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实名注册个人用户突破6900万、企业用户超过281万,累计办件量逾2.4亿件。
持续深入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为上海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创造了厚实基础和良好氛围,让城市变得更加美好。连续11年,上海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子,不断提升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上海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喜迎二十大丨上海:科技创新 产业发展 民生情怀
上海松江,一直具有独特的气质。它深厚而又灵动——“上海之根”的历史积淀、九峰三泖的钟灵毓秀,勾勒出它“远看绿水青山,近看人文天地”的秀美轮廓。
它果敢而又奋进——秉持新发展理念,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为战略依托、以松江枢纽为战略支撑,这个昔日的传统农业大区正走出一条新路,成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鲜活样本。
“科创、人文、生态”,一幅现代化新松江的动人画卷正徐徐铺展。对此,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感慨万千。
图说: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
跨越发展成为“最大民生”
“对松江而言,最大的民生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程向民看来,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基础与源泉。“松江要建设成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产业发展,以及科技与制度创新。正是因为经济持续增长、韧性得以保持,松江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才能得到持续的、可预期的更好改善。”
松江曾是上海的农业大区,家庭农场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城镇化和工业化时期,房地产税收最高时曾占到区级税收的46.3%,成为“半壁江山”。到2016年,松江建设用地空间资源已经基本布满。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决心。
随着G60科创走廊建设的启动,一大批先进制造业百亿级项目纷至沓来,松江在短短数年内便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如今的松江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基础上,已成为上海高端制造业主阵地;“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4%。
外部环境影响日趋严峻,松江经济仍逆势上扬:今年1-7月,工业产值、规上工业产值稳居全市第二;规上工业企业数跃居全市第一。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多赛道布局,高质量发展可谓“成色十足”。
科创驱动联通长三角九城
如果你驱车来松江,G60沪昆高速公路起点处,宛如云中巨舰的G60科创云廊总让人心生震撼。这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发展的地标。2016年以来,以松江为策源地,G60科创走廊联通长三角九城,实现一系列从“0”到“1”的突破。“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创就是第一动力。”程向民介绍,G60科创走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国家六部委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已从新发展理念的地方生动实践,上升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重要平台。
松江的发展蓝图,总给人以无穷的空间遐想。“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以G60高速、沪苏湖铁路为链,串起长三角九城打破行政区划,让要素充分流动,协同创新发展;“松江新城”,要成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松江枢纽”,拥有9台23线“高铁客运”枢纽和多式联运的现代物流“复式枢纽”,将打造“站城一体”“产城融合”要素资源配置门户……
这些是战略、是机遇,更需要在唯实唯干、拼搏奋进中实现。“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程向民深感重任在肩。
他说,当前,全球产业变局和世纪疫情、大国博弈交织叠加,我们要在逆环境下激发科创驱动“涡轮增压效应”,加快建设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政府服务要跑出科创加速度,让创新源泉涌动,催生科创“蝶变效应”,加快建设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面向上海与长三角,要放大高铁时代“同城效应”,加快建设以“松江枢纽”为战略支撑的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
“急难愁盼”时时挂念于心
近年来,松江在民生领域涌现诸多亮点。谈到老百姓关心的事,程向民颇有些动情。“刚当区委书记那会儿,我去农村,看到六七十岁的老人扛着液化气罐子上楼,真是看不下去。”程向民说,“当时还没钱改善,但我们都下了决心。现在,松江农村集中区域的天然气都已经通上了。”
一座人民城市,群众的感受度、获得感,源于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交通建设方面,“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深化,沪松公路快速化、轨交12号线西延伸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抓紧推进,不断提升松江人民的感受度、获得感。
公共服务方面,为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松江重点打造一流高中集群建设。今年8月31日,作为松江第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全学段学校,上外云间中学、上外云间小学提前开放。以上外云间为标志的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环大学城教育高地建设,正迈向新的跨越。交大医学院松江研究院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也加快启动,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生态文旅方面,有山有水的松江拥有独特自然禀赋,“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慢行有道、水岸共享”的宜居场景近在眼前。科技影都成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今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的人文松江活动中心“云间会堂”,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松江还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让市民游客尽情体验全域皆景、四季可游的“诗和远方”……
用心用情用力书写民生答卷,加快建设人民向往的松江新城,程向民直言:“不负人民,要经得起人民与岁月检验。”
喜迎二十大丨上海: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在上海众多的城市标签中,创新是一张王牌。
十年来,上海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不断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科技赋能等众多创新领域成绩斐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首只体细胞克隆猴、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诞生于此;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嫦娥探月、火星探测、北斗导航孕育于此;面向重点战略科技,C919大型客机、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中国首制大型邮轮等“大国重器”发端于此……
“2021年,在世界科技创新集群中,上海排名第8位,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主要创新型城市前列。”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徐枫用一组数据描绘了上海走过的创新十年——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679.4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819.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3.31%增长到4.21%,科创中心指数从109分增长到380分,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从4311家提高到超过2万家……这些数字不仅记录了沪上不断涌现的原创成果,也诠释出上海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宣示着一座矢志攀登科技高峰的创新之城正在崛起。
基础研究新发现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表示,到“十三五”时期末,上海科创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已经形成,为“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出这样的判断,底气源于持续播撒的科创种子已经在申城大地生根发芽。
以大科学装置为例,经过10年建设,上海在用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覆盖光子、生命科学、海洋、能源等领域,设施数量和投资金额均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10拍瓦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的建成,让上海形成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同时,诸多高水平研究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加快发展,李政道研究所、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一批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的新型研发机构先后在上海成立。在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看来,如今的科学研究已经进入对各科研领域的极限探索,无论是深空、深地还是深海,都要依靠大科学装置集群,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正是上海成为科创前沿的重要基础。
大科学装置支撑诸多领域产生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十三五”时期,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期刊发表论文124篇,占全国总量的32%。上海市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数量(次)更是从2012年的60.6万次升至2020年的330.3万次,为我国高水平原始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产业前沿新突破
今年8月,上海壁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壁仞科技”)在上海发布首款通用GPU芯片BR100,创下了全球算力纪录。壁仞科技创始人、CEO张文表示,这标志着全球通用GPU算力纪录第一次由一家中国企业创造,中国的通用GPU芯片正式迈入“每秒千万亿次计算”新时代。
通用GPU是一种计算图形处理器,用以计算原本由CPU处理的通用计算任务,在高性能计算、云计算、AI模型训练与推理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上海聚焦GPU芯片领域,涌现出壁仞科技、天数智芯、瀚博半导体等一批行业新贵,引领着前沿产业逐渐走向成熟。
GPU芯片是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缩影。如今,上海的先进工艺产能、核心芯片能级、关键设备和基础材料配套支撑能力不断提升,14纳米先进工艺规模实现量产,90纳米光刻机、5纳米刻蚀机、12英寸大硅片、5G芯片等均实现突破,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约占全国的25%,集聚重点企业超过1000家,吸引了全国40%的集成电路人才。
与集成电路并称三大先导产业的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也发展迅速。聚焦“张江研发+上海制造”,CART细胞治疗、PET-CT、心脏起搏器等技术和产品相继取得突破,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7000亿元,其中制造业产值1700亿元,院士、长江学者等高水平人才占全国五分之一,创新药占全国四分之一;聚焦“算法创新+场景赋能”,上海推动人工智能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揭牌运作,原创算法、智能芯片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建设百余个重大示范应用场景,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3056亿元,产业人才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创意设计新想法
9月中旬,黄浦江畔的中国船舶展览馆外出现了一大片“不会飘走的云”。从浦东隔岸欣赏,就像云朵的分身从天而降,融入水系、装点岸线,形成一道独特的街头风景线。走近观察,你会发现这是由200多个白色气球组成的气球群,地面上一条镜面材质的“天梯”直通“云朵”,带你走入梦想之云。
“这是为上海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而设计的公共空间艺术装置‘设计之梦’,环状气球群用拉索固定,既不会飘走又能随风摇晃,营造出一种奇妙的空间感受。”负责项目设计的华建集团上海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借助创意设计的独特呈现方式让人们思考城市与人的关系。
事实上,创意和设计已经成为上海赋能城市发展、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有效手段。自联合国2010年授予上海“设计之都”称号以来,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设计机构、代表人物和设计品牌。近年来,上海累计认定124家市级设计创新中心,其中13家被评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021年,上海创意和设计产业总产出达1.6万亿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超10%。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阮力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意设计呈现出跨界融合的发展趋势,各类设计的边界在持续扩展,跨界合作不断碰撞出新的灵感火花,构建了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桥梁。
喜迎二十大|上海:更多“上海首创”走向全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把握好、理解好其间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感悟真理力量、实践力量,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由此才能增强历史自信、历史主动,应对新征程上一切风险挑战考验,从而也才能做到“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上海,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发展寄予厚望,亲自交办重大任务、赋予重大使命,为人民城市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大动力。
张江科学会堂位于上海科创CBD入口处,北望“张江药谷”,西近张江人工智能岛,东、南比邻在建中以张江“科学之门”为代表的城市副中心建筑群。未来,张江科学会堂将见证更多科创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全球产业竞技场。 本报记者 袁婧摄
刚刚闭幕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张江城市副中心首个建成启用的地标建筑——张江科学会堂,圆满完成了张江科学城科创交流活动“主场”首秀。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会期3天,记者在会场大厅无数次见到这样一幅画面:一张张来自元宇宙初创企业的年轻脸庞,不停地向前来参会的人们展示最前沿的人工智能(AI)应用场景,话语中更是透出满满的自信:“我们的核心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全球领先位置。”
2018年11月,在距离这个全新“主场”不到5公里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张江的科技工作者,语重心长地嘱托:“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
2020年11月,总书记亲自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谆谆寄语浦东:“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
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关切,在上海落地扎根,在张江拔节生长。
可以预见,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为起点,张江科学会堂作为“主场”将在未来见证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代表上海、代表中国走向全球最前沿的产业竞技场。
“四新”成就重要策源地
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张江科学会堂集中呈现了8个元宇宙应用场景,影眸科技的“超写实数字人”一登场就立刻引来无数关注。这个数字人真实到脸上的每块肌肉、每条褶皱、每个毛孔都能实现复刻。
影眸科技在张江“潜水”已有6年时间,只为专心研发“数字人”技术。“我们握有自主研发的穹顶光场扫描系统,能够以亚微米级精度扫描人脸的面部细节,全流程自动化输出高精度的数字人脸模型。”影眸科技创始人吴迪告诉记者,这一核心技术孵化于上海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在张江完成了“从0到1”的关键跨越。
在上海,一批元宇宙产业先行者早就把张江科学城视为最佳试验地。而放眼更多前沿技术领域,“从0到1”原始创新持续增加的背后,体现的正是张江的创新策源力。
截至目前,张江科学城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12个,已初步形成我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将成为光子领域国际科研的关键链接枢纽。
这些都是上海提升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25年,上海的目标是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
优越的创新生态必结丰硕的创新成果
在张江生物医药产业扎根近20年,华领医药创始人陈力这次又登上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演讲台,在张江科学会堂分享“AI+制药”新兴交叉领域的最新实践成果:“我们正在积极尝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模拟人群筛选,从而提高临床试验的效率。”
2011年,陈力选择在张江创业,如今进入上市最后冲刺期的创新药——多扎格列艾汀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研发历程,有望在今年实现“全球首创、中国首发”。陈力表示:“过去,我们总说一辈子做成一个新药,是许多新药研发者一生的荣耀。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很可能会打破原有的格局,大大缩短新药研发的周期。”
踢好“临门一脚”,上海肩头的担子一头挑着“科技”,一头挑着“创新”。如今,张江不仅集聚着一批大科学设施、科学平台和一流创新型院所,而且还有最前沿的创新能力、集聚的创新产业、活跃的创新人才、优越的创新生态以及丰硕的创新成果。
在陈力看来,上海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在生物医药领域,从引入跨国药企研发中心,到研发外包企业和国家级新药研发创新平台公司的落户,再到一大批中小型创业企业的全面开花——张江的生态圈可以为创新提供空气、水和土壤,也让更多创新技术在此融合共生、厚积薄发。
以创新为不竭动力,贯通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发展链路,让张江充分展现出发展韧性。聚焦三大先导产业,这里已经是目前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综合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齐全的区域,共集聚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约500家,全球芯片设计十强企业中的7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张江集聚了1500余家生物医药创新主体,超过7万名生物医药从业人员,成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集中、创新实力强劲、新药创制成果突出的全球创新引领高地,累计获批14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占全国约11%;累计获批16项细胞药物临床试验项目,占全国约30%。
科技创新纷至沓来,上海创新浪潮奔涌
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下,上海去年产业经济领域全力稳增长、强动能、促发展,有力支撑和拉动了经济大盘。尤其是备受关注的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的总规模全面跨越万亿元门槛,同比增幅超过18%,总量达到1.2万亿元。
在新动能整体发力的同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也频频取得重要突破,涌现出一批首发、首创成果,包括新增获批8个一类创新药,占全国的1/5;世界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工程投运;国内首个数据交易所揭牌等。
今年,上海继续聚力三大先导产业,全力抓好三大“上海方案”,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同时,瞄准新赛道、新终端,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劲的韧性和动能。眼下,推动元宇宙、绿色低碳、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的3个行动方案已经出台,到2025年三条“新赛道”产业总规模有望突破1.5万亿元,涌现出一批“杀手级”应用和爆款产品,使“新赛道”能引领未来方向。
华领医药在张江设立的全球管理总部和研发中心,距离张江科学会堂仅有一街之隔。陈力站在公司8楼的办公室向外望去,就能看到热火朝天建设中的张江城市副中心。未来的张江“科学之门”建成之后将成为上海最高的双子塔,吸纳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纷至沓来,融汇成上海创新浪潮奔涌的内生动力。(综合自新华社、中新网、中国经济网、文汇报、新民晚报、新湖南)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