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气象局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直面定时、定点、定量预报的世界难题,首都气象人与风霜雨雪同行,实现了“百米级、分钟级”预报等多项重大突破。十年间,北京市气象部门年均完成30至50余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为首都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
十年气象服务创下多个“第一次”
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自今年6月1日入汛以来,北京强对流天气频发。为了做好汛期天气预报,北京市气象局组建了5个观测预报互动小组,积极开展新型观测数据融合产品研发及可视化应用。
研发与突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十年间,依托重大活动,北京市气象局在新型观测产品研发应用方面成果丰硕。以北京冬奥会为例,气象部门首次在我国中纬度山区复杂地形下开展冬季多维度气象综合观测,山地精密气象观测技术取得长足进步;依托3个测风激光雷达对延庆赛区2千米×2千米范围进行协同观测,数据精度达到垂直分辨率50米、水平分辨率100米……
“新”不只体现在观测设备与资料上。北京冬奥会上,气象服务更是创下多个“第一次”:复杂山地“百米级、分钟级”精细化气象预报第一次成为现实,第一次在奥运历史上实现气象信息报告全自动化,第一次实现“云+端”七大核心业务系统三地共享共用……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北京市气象局针对天安门地区研发了10米分辨率地面风实况分析产品;针对临时大型构筑物、建筑物及烟花燃放需求,开展50米至200米高度的风向风速预报;研发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专题可视化模块,实现天安门地区多种关键天气要素实况和模式预报产品的集中可视化和对比分析。
挑战“预报天花板” 提升精准度
今年7月1日4时49分,天安门广场举行升国旗仪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正值汛期,雨水频繁,首都功能核心区气象服务专岗、专班逐小时滚动预报信息和服务提示,用精准服务庆祝党的生日。
回顾过去十年,“精准”是首都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的准绳,是首都气象人的执着追求。
建党百年庆祝活动期间,气象预报服务专班挑战“预报天花板”,直面定时、定点、定量预报这一世界性难题。保障活动顺利结束后,市气象局趁热打铁,围绕精准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实施“魔杖行动”:开展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模式在北京地区动力降尺度应用;细化分区预警发布,实现暴雨预警信号精细到街道(乡、镇);智能网格预报2天到3天产品时间分辨率由3小时提升至1小时。
如果说观测是预报服务的基石,那么气候预测就是“先行官”。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市气象局应用山地气象理论,科学模拟海陀山气候特征,创新性提出适于启动造雪和适宜持续开展冰雪运动的“结冰期”概念,为成功申办冬奥会提供科学依据。北京市气象局连续4年开展赛区气候预测、造雪窗口期气象条件分析。
首次建立气象“专班”机制
专业技术人才在气象预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气象“专班”机制首次建立,在中国气象局的组织下,从国家级业务科研单位和京津冀气象部门抽调24名优秀首席专家组成预报团队,参加各类会商和服务保障。之后,该机制在多项重大活动中发挥作用。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中,久经沙场的预报老将和第一次参与重大活动保障的“萌新”组成团队,以老带新、传承匠心。
为迎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国气象局组织组建了以北京市、河北省气象部门为主体,国家级及北方省区气象部门重点参与的山地气象预报团队。团队52名技术骨干连续5个冬季进驻冬奥赛区集训,实地研究复杂山地气象预报难题,开展冬奥场馆预报实战“比武”专项行动,增强场馆气象要素的精细化预报能力。多家单位联合组建冬奥气候专家团队和服务团队,深入钻研小尺度气候评估和预测技术。在国家“科技冬奥”专项支持下,气象、民航部门及多家科研院所43名专家组成科技攻关团队,深入研究复杂山地气象机理问题。
十年间,依托各类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北京市气象部门多方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为首都气象事业的长足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通讯员 叶芳璐(来源:北京青年报)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