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最后一位南侨机工蒋印生:烽火岁月里的爱国赤子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大陆新闻 > 社会综合      2022-11-19 10:35:23

  中新网北京11月18日电 (记者 徐文欣)最后一位南侨机工蒋印生与世长辞,他离开后,世上再无南侨机工,但机工们“舍身而不顾,毁家而不怨”故事理应得到铭记。

  1927年,蒋印生在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裕的华侨家庭出生,他的父亲和哥哥是当地有名的牙医,原本他也可以继承父亲的衣钵,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13岁的一个决定,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

  抗战初期,中国海上通道被日军切断,只好转战西南,修建连接云南与缅甸的滇缅公路。当时国内缺少汽车驾驶人员,大批军事物资、生活用品难以运往前线。

1月16日,由云南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南侨机工学会与937文创园区共同策划完成的文创项目“937滇缅公路体验馆”在昆明开馆。观众可在馆内了解滇缅公路的修建、南侨机工支援抗战等历史。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康平 摄
图为937滇缅公路体验馆 中新社记者 康平 摄

  1939年,以陈嘉庚为首的南侨总会发出紧急通告,招募军车驾驶员。蒋印生看到号召后,悄悄报名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离家那天,他带了两件换洗衣服和一张全家福。

  蒋印生辗转近一个月抵达云南。经过训练后,他成为一名驾驶员。在他所驾车的滇缅公路上,有二十四道拐,拐的一边是山崖,另一边是峭壁。在运输期间,司机需要观察路况,更需要提防头顶的日军轰炸机。

  “日军的飞机在切断运输车队,当时飞机炸下来,在我们开车的前方有个弹坑,我和战友无处可藏,只能躲在弹坑里。敌人扫射时,战友伏在我身上牺牲了。”蒋印生在生前的视频里说。

1月16日,由云南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南侨机工学会与937文创园区共同策划完成的文创项目“937滇缅公路体验馆”在昆明开馆。观众可在馆内了解滇缅公路的修建、南侨机工支援抗战等历史。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康平 摄
图为937滇缅公路体验馆 中新社记者 康平 摄

  曾在滇缅公路考察的蒋梦麟认为,南侨机工“处境均极其困难而士气甚旺,彼等食在车中,睡在车中,甚至生死亦在车中,服务精神殊足令人惊叹。”

  在影像资料中,蒋印生曾在回忆一段故事时露出灿烂的笑容。他说,有位战士在金沙江边修车,因为石头上的青苔太滑,落水被冲走,他跳入冰冷的江水中把战士救出来,上岸时,两人已被冲走一公里多。

  人们常把滇缅公路称为“抗战生命线”,将其比作一条纤细的输血管,扭转了抗日战争的局势。而对南侨机工来说,这是一条“死亡公路”,他们在这里以血肉之躯筑起国际通道。据统计,和蒋印生一样回国的南侨机工有3000余名。在1939年到1942年,有1000多人牺牲在滇缅公路,平均每公里牺牲一人。

图为蒋印生
图为蒋印生

  抗战结束后,蒋印生没有返回印度,他先进入国民党部队任驾驶员,后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蒋印生转业到重庆一家运输公司,开了20多年客车,还被评为国家特级驾驶员。

  蒋印生谦逊有礼、生活朴素简单。云南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夏玉清曾与蒋印生共同参加会议,他说:“蒋老先生和大多数机工一样,并不认为自己作了多大贡献。他们常说,比起牺牲的战友,能够亲眼看到中国的变化已足够幸运。”

  蒋印生是全球最后一位南侨机工。2022年10月29日,他在重庆市永川区与世长辞,享年96岁。

图为永平县滇缅公路纪念馆的石碾雕塑。 熊佳欣 摄
图为永平县滇缅公路纪念馆的石碾雕塑。 熊佳欣 摄

  11月9日,蒋印生的告别仪式在重庆市永川区举行,众多素不相识的市民到现场送别他的最后一程。在他曾战斗过的昆明,有座镌刻着“赤子功勋”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民众在这里自发举行仪式,沉重悼念蒋印生,也缅怀南侨机工这一特殊团体。(完)



责任编辑:黄杨
热门评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