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前11月城镇新增就业1145万人 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大陆新闻 > 时事要闻      2022-12-29 08:18:32

前11月城镇新增就业1145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稳就业有信心有底气

核心阅读

今年1至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145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未来,虽然我国依然面临较大的就业总量压力,但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将为就业带来新机遇。在就业优先战略和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的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坚实的保证和良好的条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

如何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从长期看,我国就业面临哪些挑战?总量压力还大不大?应如何应对?

确保就业形势稳定有较多积极因素

临近岁末,今年我国就业形势整体如何?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和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冲击,稳就业面临风险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人社部就业促进司有关负责人说。

城镇新增就业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人社部数据显示,1至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145万人,提前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目标任务。

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基本稳定。1至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今年以来,受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疫情新发多发等因素影响,二季度前期经济有所下滑,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至6.1%。但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加快落地,就业形势总体改善,三季度城镇失业率总体比二季度下降,进入四季度失业率虽有所上升,但保持基本稳定。

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继续保持在1以上。三季度,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市场机构求人倍率均在1以上。其中,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求人倍率为1.31。

城乡困难群体就业得到积极保障。截至11月底,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到3278万人,比2021年底增加133万人,增长4.2%,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至11月,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47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163万人。

“从11月的情况看,受疫情大面积反弹影响,就业增长放缓,失业率有所上升。”人社部就业促进司有关负责人说,但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政策和稳经济各项举措进一步落实,我国经济逐步恢复,将带动就业需求扩大,增加就业岗位,就业形势逐步改善,保持总体稳定仍具有较多有利条件。

该负责人分析,随着疫情防控优化调整措施逐步落实,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交通物流、居民出行逐步增加,将带动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业恢复。服务业就业容量大,随着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恢复改善,将有利于吸纳劳动力就业。此外,各地区各部门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措施,积极拓展就业空间,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也将为就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就业总量压力仍将长期存在

从长期看,我国就业面临哪些挑战?

研究就业形势,离不开对劳动力供给的研究。

“劳动力供给,主要由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参与率决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李建伟说,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我国15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于2010年达到峰值,为9.2亿人,此后进入负增长,2021年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

劳动参与率,则是指有劳动能力、就业意愿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李建伟表示,受教育年限延长等因素影响,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劳动参与率将进一步降低。按照两项指标自身发展趋势推算,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数量将呈下降趋势。

劳动力供给的减少,是否意味着就业总量压力不再存在呢?

人社部就业促进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减少只是高位上的放缓,我国仍是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就业总量压力仍将长期存在。“以今年为例,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近1600万人,加上上千万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该负责人说。

另一方面,由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劳动力需求将受到影响。

“劳动力需求作为派生需求,主要受经济增长、资本及技术禀赋以及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李建伟说,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这导致部分行业企业稳岗压力有所加大,岗位需求恢复还有一个过程。”人社部就业促进司有关负责人说,因此,从长期看,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解决就业问题仍然是一项长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带来新机遇新挑战

采访中,受访专家纷纷表示,未来一段时间,技术进步将成为影响我国就业的重要变量。

“新一轮技术革命涉及实体和虚拟经济,覆盖制造、信息、金融、安全、教育、医疗、能源以及生活服务等几乎所有行业和领域,将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以及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也对就业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说,科技革新对就业的影响既有“就业创造效应”,也有“就业替代效应”,还有“就业变革效应”,且三种效应正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叠加显现。

从就业创造效应看,新技术的发展会使就业市场发生积极变化,催生出一批新模式、新业态,带来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加速,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观察劳动力市场,近年来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创业设计、产品研发、工程师、程序员管理咨询师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莫荣说。

从就业替代效应看,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将会带来更多标准化就业岗位的替代。例如,简单劳动岗位将快速流失,一线操作工、电话客服、窗口柜员等职业需求将减少甚至消失,翻译、销售、简单咨询等非程序化岗位也有可能被有限替代,使得短期内岗位减少,用工需求明显减弱。

从就业变革效应看,过去10年,全球劳动力市场的一项重大变革就是互联网平台就业人员大幅增加。莫荣表示,互联网平台将“工作”细分为具体的“任务”,通过“众包”方式提供给众多劳动者。互联网平台就业岗位具有劳动关系松散、进出自由、工作时间灵活、自主性强等新特征。

三重效应,将对劳动力需求产生怎样的影响?李建伟表示,历次产业革命经验表明,技术进步会对就业产生“替代效应”,通过淘汰旧的生产方式,在短期内会对就业产生明显的破坏。同时,广义的技术进步也会带来就业的“创造效应”,随着新技术大规模应用,将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和新产品及中间产品的扩张,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综合来看,只要生产扩张带来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替代效应’,就不会出现大规模失业问题。” 李建伟说。

人社部就业促进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从这几年的经验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经济、“双创”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孕育巨大发展潜力,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涌现,劳动力市场协同性增强,劳动力整体受教育程度上升,社会性流动更加顺畅,为促进就业夯实了人力资源支撑。

“一方面,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将就业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部署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出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构建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良性循环,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根本保证。”人社部就业促进司有关负责人说,另一方面,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为就业长期稳定创造了良好条件。

“只要充分发挥好这些积极因素,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情,就能在应对风险挑战中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该负责人说。(人民日报 记者 李心萍)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侯哲
热门评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