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2日,在国际《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明确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将设于深圳,作为深圳老牌规划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与《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地区城市设计及核心区详细设计的研究》工作。建成后的中国红树林博物馆,将有助于开展国际间红树林保护研究,传播红树林生态文化,示范建设生命共同体理念,也将为深圳市民贡献高质量的文化休闲空间。
快速城镇化对城市治理提出新要求
中国快速的城市化,生态、城市空间与基础设施并置,具有普遍性。交通、市政等灰色基础设施支撑着城市发展,维系着城市运转,往往因为经济与环境原因,被安排在城市边缘地带。四十年的快速城镇化,剧烈改变城市空间,早期修建,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基础设施,连同周边的生态绿化空间,被城市中心区包裹,不少被纳入到中心区范畴。生态空间、城市空间与基础设施的同时存在,在中国大城市中具有普遍性,改造价值独特。
从“灰色边缘”到“城市绿心”
位于福田、南山两区交界的轨道1、9号线车辆段,临近福田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里面保留了原生态红树林湿地,碧波荡漾的深圳湾畔,是鸟类栖息嬉戏的天堂,也是人类体验自然,感知自然地的场所。
深圳快速城市化,中心西移,原是主城边缘、组团边界的“红树林-安托山”片区,成为中心区的组成。集中分布在场地内部地轨道车辆段、水质净化厂等灰色基础设施,已呈现出空间切割与影响环境等负面效应,具有公共化改造需求。
红树林博物馆地区的改造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现实环境:多条东西向城市大道的切割、不同种类且并未废弃的基础设施、生态十分敏感的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破碎不成体系的绿地与绿道系统。
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地区城市设计及核心区详细设计的研究,采用“地区城市设计研究+上盖公建设计研究”同步推进的方式。设计研究延续了生态、城市与基础设施的时空并置,用设计赋能,实施公共化改造,将灰色基础设施转化成为缝合自然与城市的公共活力界面,在城市中心营造物种公平,开放共享的生态型城市客厅。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的发展具有多样性,既需要抓好经济,也要协同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规划设计单位,处理好生态空间、基础设施以及城市空间的关系,营造深圳美好家园。
来源:号外网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