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追风逐日”,风能、太阳能供电不再“看天吃饭” 中国电力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供图
中新网北京4月23日电 (宋宇晟 雷晓琳)“风光储融合发展的前哨阵地”“空中三峡”……多位专家、业内人士近日对内蒙古乌兰察布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是什么让这个北方小城成为新能源领域聚光灯下的焦点?故事还要从几年前说起。
“追风逐日”成为现实
2021年,在乌兰察布新一代电网友好绿色电站的监测屏幕上,多了一组“电池”图标。这意味着,一度被认为是“看天吃饭”的风能、太阳能发电,已能够转化成实实在在可用的能源。
新能源“追风逐日”,风能、太阳能供电不再“看天吃饭” 中国电力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供图
此前,风力的时强时弱、天气的阴晴不定,都让风光电能对于需要稳定的电网来说并不“友好”。如今,这一难题有了解决途径。
电力建设公司综合考虑乌兰察布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储能新技术发展潜力及实施条件,提出乌兰察布源网荷储一体化综合示范方案,建设优化储能配置的新一代电网友好型新能源示范电站。
据介绍,该项目规划总容量为风电170万千瓦、光伏发电30万千瓦。项目配套建设55万千瓦×2小时储能系统,可储存110台5兆瓦风机满发2小时产生的能量。
也就是说,在用电低谷时将电力储存起来,等到用电高峰再释放。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保障电力供应稳定的“充电宝”。
2021年末,乌兰察布新一代电网友好绿色电站示范项目首批机组成功并入内蒙古电网,待项目全部投产后将成为国内首个储能配置规模达到千兆瓦时的新能源场站。
“智慧大脑”与“牧光互补”
项目方介绍,该电站全部投产后,年平均发电量近60亿千瓦时,可满足近30万户家庭月用电量(按每户居民月用电量200千瓦时计)。同时,项目配套建设的储能系统可以在阴天或无风时有效“查漏补缺”,为电网系统调峰调频等提供辅助服务。
但如何实现各种新能源资源的科学分配?
项目还“长出了智慧大脑”,采用了智慧集控系统。据介绍,这一系统通过功率预测、人工智能技术及先进监测控制技术,实现了风、光、储协同优化、智能高效运行,同时通过优化储能容量设计和运行模式,有力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纳利用,有效降低主网调峰和容量支撑压力。
不仅如此,项目还实现了“牧光互补”。
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光伏区可以汇集热量,光伏板的覆盖,可以大幅度减少地表水分蒸发量,清洗面板的水也会对草地有一定滋养作用,土壤的涵水能力也会大大提高,非常有利于植被的恢复与生长,所以,光伏区的草比别处的草长得更加茂盛。
报道显示,当地有牧民已计划着“光伏区去放羊”。“板上发电,板下种草,草上养殖”在乌兰察布正在成为现实。
新能源发展的未来
毫无疑问,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资源正显示出巨大的开发潜力。
项目相关方介绍,该项目大幅度提升了新能源就地开发利用水平,并且实现了缓解供电缺口、保持电价优势等目标。乌兰察布基地的经验与成果将进一步应用于沙、戈、荒地区大基地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并进一步验证与迭代。
而这样的实践也只是中国新能源发展的一个缩影。
有业内人士指出,乌兰察布新一代电网友好型绿色电站示范项目不仅实现了从资源到产业的结合、体现了电源建设过程中端到端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让一体化开发的新能源发展模式有了更长维度的思考,实现了长周期收益和整个电力系统性优化。类似的风光储融合一体化必将在未来成为中国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模式。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