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陈春有
在中国开放创新的大潮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专家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参与中国的建设,见证着中国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在其中成就着个人的理想。
5月22日,2023年外国专家浙江行活动在杭州拉开帷幕。来自12个国家的20余名外国专家参加了此次活动。
外国专家们走访了余杭未来科技城、临安青山湖科技城以及西湖大学等地,围绕杭州的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型企业培育、新型科研机构建设等方面,结合自身在华的科研感受,开展了深入交流。
在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产业基地,现场工作人员为外国专家介绍了科技在改善听力障碍患者、帕金森病患者生活方面的应用。来自英国的一位全球卫生领域的专家听得格外认真。在杭州工作生活的这些年,她见证了5G、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给医疗卫生领域带来的巨大变革。她正积极推动重病特殊护理领域的中外医学交流。她表示,中国政府在项目设置、经费支配、资源调动等方面,都给予外籍人才充分支持,让他们可以高效地开展课题研究。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基础学科领域,我们团队力量强大,科技创新干劲足,我可以潜心地在我的岗位上搞研究,感到满满的幸福。” 在北京从事物理研究的波兰籍专家用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他热爱自己的研究领域,很享受和学生在学术上自由探索给他带来的快乐。目前,他积极推进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科学研究前沿。
同样在北京工作,从事汽车安全领域的瑞典籍专家2019年来到中国。他认为,中国在汽车技术研究领域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里他可以延续他的创造性工作。他非常喜欢中国的创新创业氛围。他所在单位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研发机制,充分利用了双方的创新资源优势,他希望能产出更多安全性能高的电动汽车产品。
来自新加坡的人工智能专家表示,中国政府在该领域的支持力度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研究人员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在不断上升,中国各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力量不断增强。他所在的实验室与数智化康复装备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让科技成果加快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现工作在浙江湖州一家能源领域企业的日本籍专家表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他所在的企业设有博士后工作站,他本人就指导两名博士后研究员。目前,他正积极推动燃料电池的研发。此次调研,让他萌生了与西湖大学共建研发平台的想法,共同攻关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
“我是一名大学教授,现在上海的一家研究所做交流访问。中国的科研创新环境是开放的,我指导过的毕业生就在西湖大学做助理教授。”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骨组织工程领域的专家对记者说。他表示,在医疗领域3D打印技术的研究方面,中国居世界领先地位。目前,他与上海的研究机构正合作申请科研项目,并探索在巴基斯坦共建联合实验室。
此次外国专家浙江行活动由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主办,科技部机关服务中心和浙江省科技厅承办,为期6天。接下来,外国专家还将走进绍兴,对当地的科技产业和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进行专题调研。 (来源:科技日报)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