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2日电(记者 吴家驹)在北京市东城区的祈年大街,坐落着一座外型独特的建筑。其内凹式的主入口,顶部结合抽象斗拱造型形成叠涩;外立面上纹理细腻的米黄色洞石,明清玉玺纹样雕刻和三交六椀菱花窗纹样,展示着其独特的文化气息。
这座建筑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它是如何建成的?其造型有何寓意?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吴家驹 摄
在近日举办的“档案馆保存文脉、清华院承续经典”媒体见面会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策划与设计分院副院长张红讲述了该馆背后的设计故事。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立于1925年,是负责收集管理明、清两朝及以前各朝代中央机构形成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专业档案机构,也是世界了解、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场所。
其原馆位于北京故宫西华门内,后由于原馆条件已不满足档案保存、展示需要,新馆的建设便被提上了日程。
2014年,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的主持下,清华院的设计方案成为中标方案。2014年底至2021年,清华设计团队数十人全过程参与了设计任务。
这座新馆总建筑面积9.9万平方米、高45米,在设计过程中也曾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大厅室内空间。供图
张红介绍,该项目在设计时面临档案文物保护要求高、档案馆复合利用困难大、规划限制与复杂需求结合难、可持续运营要求高等难点,最终设计团队利用巧思,解决了各类难点。
例如,面对档案文物保护要求高的难点,设计团队综合提升明清皇家档案文物的保护能力,分门别类为不同文物提供不同展示与保存的环境。
面对档案馆复合利用困难大的难点,设计团队在集约的空间内合理布局,巧妙设置对外和对内流线,既保障内部功能的独立安全,又兼顾了对外开放,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藏品的保护,并利用了展藏结合形成新互动空间等解决办法。
而面对规划限制与复杂需求结合难的难点,设计团队尊重祈年大街文脉环境的建筑造型与细节,尊重首都功能核心区历史类景观视廊的高度控制要求,主动退让形成凹字形主入口,考虑环境文脉和肌理在两者之间设置院落让空间富有生气,并在东北角留出城市广场。不仅解决人流集散的功能问题,还使建筑呈现开放的姿态,符合档案馆开放亲民的形象。
同时,设计团队前期还通过《国际档案馆建设新情况新趋势》的专题研究档案馆功能组成量化分析,对档案馆功能的复合利用进行梳理并设计任务书进行修正,积极介入展陈大纲的编制工作,根据档案特征,针对最大的4.53×3.47m《大明混一图》,最长76m的《金沙江图》等档案,都细致考虑了各种展出场景。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主入口上斗拱。供图
据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明清档案1500多万件(册)。馆内珍藏的明清历史档案,上起明朝洪武年间,止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时期,跨越约550年,是现存最完整、详实、清晰、实用、数量最大的古代王朝档案。
2021年7月19日,“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主题档案文献展在当天开馆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开展。2022年7月6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正式向社会开放。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