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浅议古代军事文学的时代价值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3-07-12 16:50:00

  传承古韵写新篇

  ——浅议古代军事文学的时代价值

  ■陈 曦

  中国作为一个文学、艺术的国度,每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众多杰出文学家、艺术家。习主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国当代文艺位于古代文艺历史发展的延长线上,其繁荣发展离不开对古代文艺作品思想精华与艺术成就的传承与发扬。对于中国历史上创造的不朽文艺成果,习主席曾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道:“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古代军事文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很多作品蕴含着深沉博大的爱国情怀和勇猛无畏的战斗作风,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军事文学跳动不息的精神命脉。

  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被古今历代军旅诗人唱响。2014年10月,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谈到“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时,列举了一组古诗名句加以说明,其中多为军旅诗句——如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

  习主席引用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病起书怀》。陆游在创作此诗之前的数年间,频繁地书写悲切哀怨的“叹老”之作;面对家国忧患,他以诗言志,表达了“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理想信念,并开始在诗歌中咏唱“老当益壮”的爱国深情。此后,他对这一诗歌题旨反复咏唱,深入开掘,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出了感人肺腑的《示儿》。如果说“爱国乃天下之盛德大业”,那么陆游的爱国诗歌创作堪称这一“盛德大业”的宝贵样板。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句袒露了一个爱国者早已将个人的生死祸福置之度外的心胸,只要有利于国家民族的事业,就会奋不顾身投入其中而不计个人得失。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习主席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也曾引用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抒发报国情怀的名句,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陆游、林则徐等人的作品,无疑是中国古代军旅诗词的重要代表。这些作品一直占据着传统军事文化的高地,镌刻着志士仁人的精神高度,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新时代的军事文学作家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军事文学的优良传统,高声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为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血性胆气和豪迈意志鼓与呼。

  二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无数英雄故事传唱千古。《诗经》中,收录有多首讴歌战场英雄、颂扬武功军容以及激励士兵斗争的作品。“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秦风·无衣》写出士兵之间“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的互助精神和英勇乐观,两千多年后依旧在人们心中奏起慷慨激昂、同仇敌忾的乐章。

  在通俗文学中,英雄故事更是精彩重要的篇章。成书于明代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家喻户晓、栩栩如生的三国名将,其中赵云就是一位知名的英雄人物,他的英雄风采在这部小说中有精彩描述——

  当阳长坂一役,赵云冲入敌阵,“所到之处,威不可当”,砍倒两面大旗,夺得三条大槊,杀死曹将50余名,单骑救主,突出重围,被曹操誉为“虎将”;汉水之役,为解老将黄忠之困,他勇闯重围,再展不惧强敌、敢打恶仗的英雄风采,令曹操感叹:“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战场上,只见他“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吓得敌人心惊胆战。由此,赵云获赞:“子龙浑身是胆也!”赵云“浑身是胆”、敢于战斗的美誉就是在敌众我寡、敌围我困的时刻,以大无畏的战斗姿态力克强敌赢得的。“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战将形象,对于军人英雄气概、战斗作风的养成,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

  中国古代军事文学在持续讴歌战场英雄同时,也书写了军人无惧生死的凛然大义。一名军人是否真正具有英雄气概,要看他能否正视淋漓的鲜血,能否经受死亡的考验,是否具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2014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主席引用了屈原《国殇》中的诗句——“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从《国殇》等描写军人不惧强敌、敢于牺牲的作品中,人们读到的是传承千百年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昂扬进取精神;今天,它们也恰切地表达出中华儿女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与礼赞。

  三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新时代军事文艺工作者贯彻落实习主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这一重要指示,要深入领悟“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内涵,在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前提下,继承和弘扬作为中华民族“突出优势”的优秀传统文化。此外,还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既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也不能“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时代活跃在军事文艺战线的一批优秀作家的创作实践,为军事文学创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借鉴。

  军旅作家徐怀中创作并获第10届茅盾文学奖的军事题材长篇小说《牵风记》,以古琴开篇,在战争炮火下时时有关于古琴、围棋等传统艺术的“闲笔”议论,其中雅俗共融、共赏,建构出一个理想世界;作品不仅书写正面战场,而且超越战争本身的范围,写历史的嬗变和炮火硝烟背后军人的心灵世界,实现了对军旅文学的美学突围。又如“新生代”军旅作家董夏青青,用10多年的时间上高原、走边防,深入部队生活,创作了多篇优秀文学作品,并在2022年以短篇小说《在阿吾斯奇》获第8届鲁迅文学奖。这篇获奖作品写的是一对亲兄弟在军队的成长奋斗经历,作家将苏轼、苏辙的兄弟情及其人生思考,巧妙地嵌入小说,通过古今的映衬与交融,写出了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当代军人情谊。

  包括古代军事文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丰厚。传承发展这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理应成为新时代文艺战士的文化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推进新时代军事文学发展,创作者们要找到源泉,把准命脉,扎好根基,畅游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波澜壮阔的海洋,不断推出挺立时代潮头的精品力作,使军事文学一如既往地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耀眼高地。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