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中国骄傲丨第40次南极考察船队进入南半球 建设地球最南海域沿岸的考察站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热点聚焦      2023-11-14 15:35:25

中国骄傲

【导语】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正日夜兼程踩波踏浪奔赴南极。北京时间11月9日22时,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此前,“雪龙”号和“天惠”轮货船已经相继越过赤道,这也标志着执行本次南极考察任务的三艘船全部进入南半球。

从1984年首次南极考察至今,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已39次赴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2023年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正式启航。此次南极考察总体情况如何?为什么要建新科考站?将会建在哪里?考察都有哪些重点任务?一起来看看吧。

11月1日,“雪龙”号驶离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奔赴南极。(图源:新华社)

11月1日,“雪龙”号驶离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奔赴南极。(图源:新华社)


首次三船开赴南极

11月1日,在雄浑悠长的汽笛声中,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从上海出发,踏上为期5个多月的科考征程。本次考察将重点实施3船(“雪龙”号、“雪龙2”号和“天惠”轮货船)、5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宇航员海、南极半岛临近海域、普里兹湾海域)、5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位于罗斯海沿岸区域的新科考站)考察。

11月1日,“雪龙”号和“雪龙2”号从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起航,奔赴南极。(图源:新华社)

11月1日,“雪龙”号和“雪龙2”号从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起航,奔赴南极。(图源:新华社)

我国南极科考任务首次由3艘船保障,“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天惠”轮货船从江苏张家港出发,主要承担新科考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考察队由来自国内80余家单位的460多人组成。

本次科考内容丰富。据了解,考察队将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依托“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分别在东南极普里兹湾、宇航员海,西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及南极半岛邻近海域开展生物生态、水体环境、沉积环境、大气环境及污染物分布综合调查监测。

同时,考察队将依托昆仑站、中山站、长城站开展生态系统、近岸海洋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大气环境、雪冰环境、空间环境综合调查监测,深入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此外,考察队还将开展国际南极科学前沿领域合作研究,实施与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合作的恩德比地航空调查任务,探究南极冰盖接地带这一关键数据空白区域的冰—海—基岩相互作用,支持冰盖物质平衡的精确评估和不稳定性研究。考察队还将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俄罗斯、智利等国的科考队员开展后勤保障方面的国际合作。


罗斯海新站建设将启

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效果图。(图源:央视新闻)

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效果图。(图源:央视新闻)

第40次南极科考最大的亮点,就是要建设我国新的南极科考站——位于罗斯海沿岸区域的新科考站。新科考站建成后,将成为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科考站和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科考站,同时是我国在南极的第五个科考站。

我国为什么要建设新的南极科考站?这要从其所在位置——南极罗斯海区域的地理和气候特性说起。罗斯海是南极大陆所有边缘海里最向南延伸的一片海,其湾顶纬度约为南纬78度,离南极点很近。中山站所在的普里兹湾湾底纬度约为南纬70度。

我国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分别位于西南极乔治王岛、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和南极内陆冰盖,相距数千公里。罗斯海区域与我国现有4个科考站所处的区域不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能够带来差异化的科考价值,是对我国现有科考布局的有益补充,需要投入更强大的综合科学观测力量。

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效果图。(图源:央视新闻)

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效果图。(图源:央视新闻)

具体来看,建设新科考站意义重大。在这片区域开展海洋生态、海冰、冰川、海平面、大气、地球物理、高空大气物理、陆地生态、陆地和海洋地质、鸟类等调查和观测监测,将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此外,与有关国家一道对恩克斯堡岛南极特别保护区进行管理、开展罗斯海海洋保护区生态监测,将为保护南极生态环境作出贡献,为中国参与南极国际治理提供支撑。

罗斯海新站建筑面积5244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计划用于开展大气、海洋、冰川、生物生态等多学科的观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据介绍,新科考站的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定向。

截至目前,罗斯海新站建设已完成物资的国内定制加工、预拼装、检查验收、装船等工作,预计12月中旬抵达新科考站区域,开展卸货和安装工作,计划60天内完成建设任务。

  在建设过程中,考察队还将践行“绿色考察”理念,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一体化设计统筹各系统关系,进行国内装配化定制及预拼装,集约化管理建筑所需材料,实现节能、节水、节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通过减少扰动南极现场的区域面积,减少临时设施和现场施工人员数量,并最大限度地控制施工活动范围,以达到绿色环保建站的目的。


探索南极不断进步

中国南极长城站站区里的企鹅。(图源:新华社)

中国南极长城站站区里的企鹅。(图源:新华社)

南极常年冰雪覆盖,气候酷寒,却是科学研究的宝地和天然实验室。目前,我国在南极地区共建有4座科考站,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两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昆仑站、泰山站两个度夏科学考察站,初步建成涵盖空基、岸基、船基、海基、冰基、海床基的国家南极观测网和“一船四站一基地”的南极考察保障平台,基本满足南极考察活动的综合保障需求。

中国南极长城站:建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隔着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长城站占地面积约2.5公里。长城站现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越冬期间的主要常规科考观测项目有:气象、高分辨卫星云图接收、地震、电离层观测。

中国南极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地处南极圈之内,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中国南极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是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位于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依托昆仑站,我国将有计划地在南极内陆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实施冰川深冰芯科学钻探计划、冰下山脉钻探、天文和地磁观测、卫星遥感数据接收、人体医学研究和医疗保障研究等科学考察和研究。

中国南极泰山站: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为南极内陆考察度夏站,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总建筑面积1000㎡,使用寿命15年,配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泰山站,一方面可以作为昆仑站的中继站,为昆仑站的科学考察提供后勤保障支撑,进一步服务中山站—昆仑站内陆冰盖断面的各项科学考察;另一方面还可以此为基地,服务于格罗夫山地区科学考察。

从1984年国务院批准组成我国首次南极考察队至今,一代又一代中国考察队员奔向最远的南方,从“向阳红10”号科考船首航南极到“雪龙”号和“雪龙2”号破冰船“双龙探极”再到今天3船共赴南极;从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南极洲上空飘扬到考察站建立在南极冰盖之巅再到建设地球最南海域沿海的考察站……中国探寻南极的脚步行稳致远,渐渐跻身于极地考察大国的行列,并向强国迈进。


(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姚思寒
热门评论
大陆新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