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王轶

12月15日,《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度影响力人物”在京揭晓,涵盖文化、法治、经济、科技、教育、体育、演艺等多个领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法学家王轶教授获评“年度法治人物”。

(著名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利明为王轶颁发荣誉)

获选理由:他成长于中国民事法律制度迅猛发展的年代,师从数位民法大家,参与多部单行法起草。实现中国民事立法体系化是无数法律人的梦想,最终他作为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见证中国迎来“民法典时代”。在艰深的民法研究与复杂的现实世界之间,他持续以开阔的视野和通俗的语言,向公众阐释立法的精神。在他看来,中国民法典回应了“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体现了中国民法人的精神。

王轶教授表示,在《物权法》起草以前,民法学领域的西法和西学通常都被奉为“公理”,是中国民法学学者认真学习和努力效仿的对象。而民法典的编纂使得中国民法学界面对中国问题,提出中国方案,其中的关键在于讲出自己的道理,经受住实践的检验,中国民法学迎来了“道理”年代。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中国人民大学民法典编纂研究团队是学术界参与民法典编纂的主力军,充分发挥了参与国家重大立法的智库作用,成效卓著。在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科是法学院校中参与人数最多的。其中,王利明教授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王轶教授任领导小组成员、秘书长,杨立新教授、张新宝教授任领导小组成员。学校法学专家为立法机关提供大量建设性意见,认真准备审议过程中的各类文稿,积极参与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务实高效地在法学界和立法工作机构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作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科与新中国法治建设发展同向同行,在国家法治发展进程中,立于时代前沿,坚持“立足于中国、具有国际视野,以中国问题的解决为基本学术使命”的学术风格,致力于构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法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引领法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民法典颁布距今正式实施将近三年,在此期间,王轶教授仍然持续不断地向公众讲解民法典的立法精神和各项制度。在颁奖现场,他说道,王利明教授谆谆教诲学生“徒法不足以自行”,民法典已经颁布,但是让民法典从纸面上的规则变成行动中的法律一直都会在路上。他会为推进这项工作向前辈法学家们不断学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文/张凯怡 任瑾 图/中国新闻周刊 新华社


责任编辑:侯哲
相关文章
热门评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