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经纬网综合媒体报道】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俄乌冲突爆发。这场冲突牵动全球神经,世界格局也因此加剧演变。如今,俄乌冲突两周年将至,前线战事依旧深陷胶着。俄罗斯总统普京本月6日接受美国记者塔克·卡尔森采访时表态称,俄方并不拒绝与基辅方面进行谈判,俄乌“迟早会达成共识”,即便需要很长时间。这番话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俄乌冲突中的一丝和平曙光。
俄乌冲突两周年 给世界格局带来深远影响
据指出,俄乌冲突作为冷战以来最大的国际事件,对于世界格局的演进和全球秩序的变化已经且将产生深远影响。
在安全领域,俄乌冲突之后出现更多地缘冲突,世界陷入二战后最混乱的安全局势。全球地区冲突数量达三十年之最,主要军事大国与集团军费开支创历史新高,全球核安全形势持续恶化。
在社会领域,俄乌冲突造成一场巨大的人类悲剧,是二战结束以来欧洲伤亡人数最多的战争。
在规则领域,俄乌冲突助推贸易、金融“泛武器化”趋势,世界出现有史以来最激烈的制裁与反制裁潮。一方面,金融武器化,结局是去美元化加剧。另一方面,贸易武器化,导致美欧高通胀、高债务、低增长。
在政治领域,俄乌冲突加剧全球阵营化对抗,世界出现冷战结束以来最大的国家群体分裂。
在观念领域,俄乌冲突成为全球进一步分裂的催化剂,诱发冷战后世界的思想大分流。
在经济领域,俄乌冲突加速全球供应链重构,全球供应链遭遇二战结束以来的最大动荡。最不发达国家遭受粮食冲击,能源价格剧烈波动,制造业供应体系紊乱。
在科技领域,俄乌冲突凸显高科技对国家安全的至关重要性,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轮高科技试验。
在能源领域,俄乌冲突分化全球绿色转型进程,气候治理面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大拖延。俄乌冲突也加剧了国家之间气候合作的不信任感。
在金融领域,俄乌冲突导致国际货币格局多极化的量变累积进程加快,全球资本市场出现2008年以来的最大动荡。
在全球格局上,俄乌冲突加速推进“百年变局”,国际社会进入二战结束以来从未见过的“大争之世”。
俄罗斯和乌克兰“迟早会达成共识”
俄乌冲突升级的第一年里,战场形势跌宕起伏,双方损失惨重。但回望冲突持续的第二个年头,“僵局”成为国际社会对俄乌冲突普遍给出的新定义。
近一段时间,俄方一方面屡次重提对乌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即“去军事化、去纳粹化和中立”,并强调俄会坚持实现目标,另一方面又表示对解决危机持开放态度。
2月6日,普京(右)在俄罗斯莫斯科接受美国记者采访。图/视觉中国
普京近日在接受卡尔森采访时表示,俄罗斯目前尚未实现对乌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但俄方并不拒绝与基辅方面进行谈判。他认为,俄罗斯和乌克兰“迟早会达成共识”,即便需要很长时间,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终将恢复。
但普京也展现了强硬的一面。他表示,目前西方国家开始意识到“俄罗斯在与乌克兰的冲突中战略失败是不可能的”。据法新社12日报道,挪威军事情报局局长斯滕索内斯在介绍挪威安全部门的年度风险评估报告时也说,“在这场战争中,俄罗斯目前比一年前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并且正在获得优势”。
俄外长拉夫罗夫14日表示,俄罗斯愿意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解决俄乌冲突,但是,鉴于西方国家无意考虑莫斯科的利益,暂无达成一致的方案可选。
“雪上加霜” 西方对乌克兰援助进入疲劳期
据统计,俄乌冲突以来,西方对乌援助总金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欧洲,持续投入让其中一些国家深感“力不从心”,援乌效率也在大幅减缓。在英国《经济学人》1月1日发表的专访中,泽连斯基坦言,在帮助乌克兰的问题上,西方“已经失去了紧迫感”。他一边呼吁西方盟国给予乌克兰资金或军事援助,另一边表示乌克兰也在加强本国军工生产以防西方供应不足。泽连斯基最后不忘喊话西方和乌克兰站在一起,否则要么离开,要么靠边站,“但乌克兰不会退缩”。
在一份声明中,泽连斯基承认去年没能达成既定的军事目标,并暗示反攻失败促使他下决心撤换扎卢日内。泽连斯基认为,只有通过有效改变乌克兰武装部队,乌克兰才能在2024年取得成功。
不过,近日德国媒体《图片报》刊登的一篇报道称“乌克兰正陷入自基辅战役以来最严重的军事危机中”。得出这一结论的是该媒体副总编保罗·朗茨海默,他于不久前访问了巴赫穆特前线。他称,泽连斯基的目标是重新控制俄军占领的所有地区,但前总司令扎卢日内早就明白,在如今的条件下这个目标无法实现,并且应该将其公之于众。
美国大选或成俄乌冲突最大变量
普京本月在面对卡尔森的专访时,用历史的叙事解释了俄乌冲突升级的直接原因,即美国主导的北约不断东扩,无视俄在安全问题上的合理关切,一再挑战俄战略底线。俄30年来一直寻求北约不再东扩的保证,然而始终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无视。从乌克兰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渊源来看,如果乌克兰被完全纳入西方阵营,将直接威胁俄地缘政治安全,这是俄不能接受的。
美国将于11月进行总统大选。西方媒体认为,在此之前“美国不会允许乌在战场上失利”,会继续对乌提供援助。本月13日,美国国会参议院投票通过了一项价值950亿美元的对外军援法案,该法案主要涉及对乌克兰、以色列的巨额军事援助。尽管该法案可能会在共和党主导的众议院遭遇阻力,但泽连斯基还是在社交网络上对美国表达了感谢。这也充分说明,随着俄乌冲突逐渐演变成“消耗战”,俄、乌、欧皆元气大伤,唯有美国“不想停”“不愿停”。
近一段时期,不少俄政治分析人士都认为美大选会成为俄乌冲突的最大变量,一旦白宫现任政府被新团队取代,则俄乌局势将呈现新的方向。对此,普京却给出了出人意料的答案。他14日接受俄媒体记者采访时,当被问及拜登和前总统、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谁当选对俄罗斯更有利时,他答道“拜登,他是一个更有经验且可预测的人,是一个老派政治家”。他还补充说,俄“将与获得美国人民信任的任何领导人合作”。
欧盟将对俄罗斯实施第13轮制裁
当地时间周三(2月21日),欧盟成员国就针对俄罗斯的第13轮制裁措施达成共识,涉及近200个实体和个人,但不会出台新的行业措施。
欧盟轮值主席国比利时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宣布,欧盟各国大使原则上同意了针对俄罗斯的第13轮制裁措施。比利时称,这是欧盟批准的最广泛制裁之一。
欧盟外交消息人士称,新的制裁方案将把193个实体和个人列入禁止前往欧盟旅行或在欧盟经商的名单,但不会对具体的经济部门采取新的措施。
此前,名单上已列入约2000名个人和公司,欧盟将把针对这些实体的制裁延长6个月。
预计欧盟将于2月24日正式批准对俄罗斯的第13轮制裁,即俄乌冲突爆发两周年之际。
欧盟周二宣布,此前已出台的12轮对俄制裁措施将继续实施一年,至2025年2月25日。
僵局难破 曙光未现
2月24日,乌克兰危机升级两周年。延宕的危机不仅给俄乌经济民生造成巨大损失,还对地区政治与安全、世界经济复苏、全球减贫、粮食和能源安全、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带来严重负面冲击。目前,俄乌双方在战场上陷入僵持,政治上尖锐对立,加上美国肆意拱火浇油,大发战争横财,和平曙光依然难现。
2月19日,美国上千名反战人士午在华盛顿市的林肯纪念堂前举行集会,齐声高喊。来源:新华社
过去一年,俄乌冲突前线战况激烈。去年5月,俄军夺取交通要地阿尔乔莫夫斯克(乌方称巴赫穆特);乌军于去年6月在多个方向发起反攻,但数月来进展缓慢、未见成效;去年10月初以来,俄军对乌东部的阿夫杰耶夫卡、马林卡、巴赫穆特等地乌军防线发动新一轮攻势。本月17日,缺兵少弹的乌军撤出防御重镇阿夫杰耶夫卡,这被视为去年5月以来前线出现的最大变化,美国《纽约时报》称此役对乌方可谓“具有战略和象征意义的双重打击”。
除了在前线展开拉锯,俄乌过去一年都在利用远程武器打击对方后方目标。俄军密集打击乌境内军工设施、弹药仓库,俄国防部长绍伊古表示,俄军今年1月对乌军工基础设施发起127次高精度打击。乌军也利用无人机、远程火箭炮等加强对俄境内目标的袭击力度,并在黑海海域频繁发动袭击,造成俄海军“新切尔卡斯克”号大型登陆舰等军事装备受损。
过去两年,西方因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施加了史无前例的制裁,俄罗斯经济在经历了冲突初期震荡之后,逐步展现出韧性。俄统计局今年2月初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6%。俄央行本月决定维持16%的基准利率也表明,当前俄国内稳物价、保供应、降通胀压力仍然较大,俄经济可持续增长依然面临挑战。
乌克兰的经济愈加依赖于西方援助,现状令人担忧。乌国家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乌预算赤字创历史新高,达到1.33万亿格里夫纳(约合351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0%。乌总理什梅加尔日前对媒体表示,自冲突以来乌经济总量下降30%,失去了350万个工作岗位。据媒体报道,乌克兰今年国家预算的约四分之一需要西方的援助来填补,但乌方在获取援助方面却面临重重障碍。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最新一项针对12个成员国超过1.7万名受访者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欧洲人对乌克兰的支持率仍居高位,但同时也有超过四成受访者希望欧洲敦促乌克兰与俄罗斯进行谈判。美国《政治报》去年12月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说,美欧正逐步将注意力从支持乌克兰全面获胜的目标转为提升乌方在结束冲突谈判中的地位。
然而,在分析人士看来,就当前局势而言,俄乌在2024年重启谈判的难度较大。一方面,俄乌立场尖锐对立,缺乏和谈的政治基础。俄官员多次表示,俄方存在和谈意愿,但乌克兰须接受新的领土现实。乌总统泽连斯基也公开回应,尽管前线处境艰难,但乌方拒绝接受与俄罗斯谈判的提议。在他看来,俄罗斯并没有表达出和平愿望,因此乌克兰不能“不惜一切代价”寻求和平。
美国乔治敦大学俄罗斯问题专家安杰拉·斯滕特认为,俄乌冲突即将进入第三个年头,僵局似乎还将延续,以谈判方式结束冲突的前景渺茫。
在俄乌冲突两周年之际,劝和促谈显得更为紧迫,国际社会应该为早日结束这场流血冲突做出最大程度的努力。尤其对美西方来说,由于它们的问题,推动甚至加剧了这场悲剧的发生,那么就需要它们出面为悲剧的结束付出更多。
(资料来源:新华社、中新网、央视新闻客户端、法治日报、财联社)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