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华夏经纬网综合媒体报道】全国两会时间,中国经济备受关注。从“新质生产力”到“高质量发展”,从“深化改革”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连日来,代表委员、专家学者和会外各界人士直面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5%左右
3月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目标为5%左右,与去年预期增长目标相同。专家表示,这个目标是兼顾了需要与可能的一个目标。
2月1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镇一家外贸企业,工人对自行车钢圈进行抛光。当日是春节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多个行业纷纷复工,生产一线一派忙碌景象。新华社发(胡剑欢摄)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表示,从需要角度来说,我们为了适应“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这种要求,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就业,防范一定的经济风险,我们需要一定量的增长速度。
他认为,从可能来说,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潜在经济增速是大于5%的,虽然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表示,这个5%左右的目标同时它又是建立在我们的要素支撑条件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现在各方面新动能不断成长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可能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那么容易,但是只要去够一够,只要去付出足够的努力,我们相信还是能够实现的。>>详细
新质生产力激发新活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谈及科技创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形象地称它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动机”。他说,以他所在的新材料领域为例,一个原创性的新材料可能会创造或更新一条产业链,实现能级爆发。
近年来,俞书宏院士团队一直围绕仿生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开展研究。他说,一方面科研人员要面向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展开研究,另一方面主管部门需有效破解企业“等米下锅”、科研人员“不知米往哪儿放”的“两张皮”困境,打通原创技术的市场转化渠道。
2024年1月31日,人形机器人攻关团队科研人员在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调试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根据2023年中国经济“年报”,去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9%、11.4%。初步测算,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33278.2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2.64%,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说,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计算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形成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力形态。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之江实验室将全力聚焦智能计算主攻方向,不断激发智能计算对产业变革的跨越式推动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打造新兴产业赛道,还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面向未来,受访代表委员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形成,能有效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但也面临挑战,还需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建议,建立国内产业政策高级别协调机制,如在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能源转型领域等组建重点行业发展委员会,承担细分领域规划制定、跨领域政策协调等职能。同时,在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能源转型关键技术和碳中和技术等领域,探索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扩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覆盖面。>>详细
中国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人民币)。专家认为,此次拟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至少有三大特殊之处。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图为部长列席会议。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一是特殊时间。从债券本身的发行期限而言,“超长期”一般意味着发行期限不低于10年。中国此前曾发行过10年期、15年期、20年期、30年期、50年期不等的国债。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从一季度各省目前公布的新增债券发行计划来看,专项债规模较去年有所降低,部分地方的申报项目难以满足专项债预期收益要求,超长期国债在项目审批和发行使用上更加灵活,更加注重长期综合社会回报率。
二是特殊用途。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信息,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目的是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有关资金将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预计,超长期特别国债或将更好支持扩大内需和有效投资。从一些地方政府会议释放的信息看,超长期特别国债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领域等。
三是特殊意义。中国官方已经要求,多做有利于提振信心和预期的事。超长期特别国债不仅能带来真金白银,更是给经济发展送上的一颗“定心丸”。
“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对提振各方信心有极大帮助。”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表示,若资金能用于支持地方政府运转,同样有利于改善营商环境。>>详细
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也是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推出多个事关扩大开放的措施,将让外资企业在华投资更加便捷,进一步激发外资企业的投资热情。
这是2023年9月14日拍摄的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张进刚 摄)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2024年,我国将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实施全国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2024年要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表示,制造业它本身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与此同时,也要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让更多外资参与到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当中来,既能够有效地促进我们制造业本身自身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中国的制造业能力与国外的市场,与国外的先进的管理经验更好地融合,也是我们提升整体对外开放水平,以及促进双循环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所在。
2024年,我国还将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保障内外资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同时,还要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切实打通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的堵点,加快推动国际航班恢复。>>详细
释放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信号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推动外贸质升量稳;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表明,只有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有效应对日益紧迫的全球发展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全国政协常委、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兼职教授赖明勇说,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想抓住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机遇,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必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全国人大代表、中石化(香港)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林至颖说,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商品消费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必会进一步增强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拉动进口增长,助力全球经济活跃。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核心特征之一就是制度型开放。”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说,既要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推动商品和要素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跨境流动,也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制度供给。
从上海虹口区北外滩空中俯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陆家嘴片区(2023年1月10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外商投资是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稳步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程度持续提升。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境外机构投资者数量达806家,2023年新增81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表示,金融开放是未来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但首先要做强自己的实体经济,才有开放的基础,而且要统筹好开放发展与经济安全,实行有序、渐进的开放。
中国将把稳外资作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发力点,在优化公平竞争环境、畅通创新要素流动等方面加大力度,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服务保障。>>详细
综合自中新网、新华网、央视网、央视新闻、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等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