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陈述恩:是谁把法官逼上绝路?

华夏经纬网 > 评论 > 网友评说      2024-04-16 10:52:22

最近台湾司法圈新闻很多,有模范生律师是诈骗首脑、律师当庭转被告收押、地检署办公环境窘迫,近日最令司法界一阵错愕的莫过于士林地方法院刑事庭法官选择用令人遗憾的方式离开。“我很累”三个字道出所有司法人员心中的痛。

一般司法案件分成三大类,民事、刑事、行政诉讼。根据统计,全台地方法院民事诉讼(审结案件数),自2014年的13.5万成长至2020年的18.8万、2023年的18.1万,6年时间成长了40%。刑事案件的飞跃也令人崩溃,根据台法务部门的统计,全台地检署新收案件数从2020年的49.9万件成长至2023年的73.3万件,46%的成长只用了3年。

本次憾事的发生,只是戳破司法界的“国王新衣”,把早就不是秘密的秘密再讲一遍。台司法部门主管许宗力说的各级司法机关人力(法官、检察官、司法检察事务官、法官检察官助理、书记官)增补速度跟不上案件成长的速度,绝对是所有司法人员肩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深层来说,司法机关(法院、检察署均然)最大的问题是,只追求报表未结数量的好看,却不在乎案件侦审的质量。这套惩罚逻辑走到底,变相鼓励法官检察官不以“认真求取当事人间最佳法律利益”为指导准则,而是以“压低未结案件数”为生存法则。因为案件海量,收到的分案只要能结就好,当事人是否能接受判决、承受司法判决后还有没有生路可走,不在法官检察官的考虑之列。

法官自戕,网络上同时兴起一些酸民说,既然受不了法官的工作,那就不要干、民间企业多得是。其实这也是司法圈另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秘密。各级司法人员入职后五到十年间,很高比率会调职或辞职。有的转任或转考律师(间接导致律师行业僧多粥少,令某些律师不惜加入诈骗集团求生),有的转调任其他行政机关工作,只求新工作让能自己的身心能稍微健康一点。这就是为何司法特考每年都是几百几百人的招考,某几间工作沉重的地方法院检察署,人力缺口一直没有补齐,离职调动比率长年居高不下,事实上已成了台湾司法界的新兵训练营。各级司法人员稍微渐渐进入工作节奏,就不堪负荷离职或调职。说要提升司法质量?先让人愿意继续留任(而且感到光荣)开始吧。

目前司法机关另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只引进以客观数据(如办案期限)来评比考核的绩效惩罚制度,却没有相应的绩效奖励制度。除了考绩甲等乙等的些微差别之外,法官检察官(以及事务官、助理、书记官等支援人力)案件办得多,却没有相应的鼓励措施。更浅白的话,如果案件办得多和少的司法人员领一样的薪水,这岂不是变相鼓励大家摆烂?或是鼓励大家拼命往工作量较轻的职务(或机关)调任?举更简单的实例来说,北三院(台北、士林、新北)和北三检(台北检、士林检、新北检)的法官、检察官(以及各级支援人力),收海量案件之后,办再多案件也都没有任何物质上的补偿,除非祖上庇荫长辈已在台北置产,否则为何要坚持留在都会区被工作摧残后还缴不起房贷?

如果一般民众每次上法院,遇到的都是年轻法官,打电话去法院询问案件,接电话的书记官都是菜鸟新手,对司法还有信赖吗?

事实上,放眼其他高专业性且工作负荷量重的工作不是没有,但通常会有相应合理的报酬。同样是为社会培养及保留人才的公立医院、空军早已痛定思痛,发展出公立医院医师的“不开业奖金”、空军飞官不转任民航的“飞行军官续服奖助金”。司法机构、法务部门的高层们,不把自己的下属们当成专业人士对待,不思如何慰留各级司法人员的干练基层老手,整天只在职等升迁、加班费报领等末节上锱铢必较,机关报表不漂亮即以惩处相关人员要挟,难怪各级司法人员的热情会消磨殆尽、心灰意冷。

司法行政机关对自己人都不温暖有人性了,哪来会有温暖有人性的司法?(作者为司法实务工作者/台湾《中国时报》)



责任编辑:左秋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