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庆想(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2024年是金庸(查良镛)先生诞辰100周年。3月15日,为期6个月的“侠之大者—金庸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在香港拉开帷幕;3月27日,“侠之大者:魅力长新的中华情怀”金庸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京举行;3月29日,展期一个月的“家国情怀 大侠金庸——金庸诞辰100周年纪念展”在杭州开启……今年3月以来,多地纷纷举办纪念金庸百年诞辰的活动,在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乃至全球华人中再次掀起一股“金庸热”。
3月29日,“家国情怀 大侠金庸——金庸诞辰100周年纪念展”在杭州开启。资料图片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金庸先生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名家,在文学界里享有盛誉,备受华文读者推崇。他笔下的武侠世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印记,交织侠骨柔情和家国大义,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同胞筑造了一个有情感共鸣的精神家园。
金庸于20世纪中叶开始创作武侠小说,从《书剑恩仇录》初次试水到《鹿鼎记》封笔收官,经历了近二十载,让武侠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化符号。金庸作品之所以备受追捧,离不开其传达的思想要旨、依托的传播媒介等因素。
金庸小说自始至终贯穿家国、民族、历史这一主线。在《神雕侠侣》中,郭靖对杨过提到“侠之大者”的标准在于能否做到“为国为民”。金庸曾说,他希望传达的主旨是,爱护尊重自己的国家民族,也尊重别人的国家民族。金庸在塑造张无忌、郭靖、萧峰、袁承志等人物角色,除了刻画其高强武功和侠骨柔情,更多的是书写了这些江湖豪杰胸怀天下、为国分忧、为民解困的侠气与胆魄。侠义精神的家国隐喻与读者的价值诉求形成呼应,升华了金庸小说的思想境界。
随着报刊、电视等大众传媒进入寻常百姓家,香港的流行音乐、小说专栏、武侠电影凭借成熟的商业运作,不仅培育大批忠诚的粉丝,更催生武侠文化的消费新需求,延伸文化产业价值链。金庸敏锐捕捉市场机遇,配合文学屏幕化的内容扩写、剧情改编和场景迁移需要,把武侠文化热浪推向新高潮。
武侠文学搭建起文化交流桥梁
金庸毕生坚守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给世间留下诸多“侠之大者”的不朽经典,他传达的侠义精神更是深入民心。武侠文学成为促进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化交流的桥梁。
20世纪80年代初,内地引进和发行金庸作品及其改编的系列电视剧,武侠文学在内地迅速流行。
20世纪80年代中期,金庸小说在台湾公开出版,并登上畅销书榜。金庸小说深受台湾读者欢迎,对台湾社会产生很大影响,个中原因不仅在于其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见解、对人物角色的生动呈现,更在于其点燃了不少人远在他乡思故乡的温情。
在两岸尚未双向开放时,金庸小说唤起了台湾读者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两岸通航后,金庸小说描绘的少林、峨眉、武当等成为台胞寻根之旅的首选地。同时,他们在大陆、港澳的经商投资活动也常常显露出侠义精神的印迹。
以守护中华文化根脉促心灵相通
金庸小说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促进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纽带。今天我们纪念金庸先生,就是要更好地挖掘其蕴藏的巨大能量,促进海峡两岸暨港澳同胞心灵相通。
持续发掘文化新资源,巩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化交流的社会基础。金庸小说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它须顺应时代变化,及时回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官方组织或民间力量可通过推出金庸主题展览、加强金庸作品的影视合作等方式,拉近海峡两岸暨港澳同胞心理距离,促进彼此心灵契合。同时,由金庸作品衍生的影视、游戏、漫画等文创产品不胜枚举,可利用新媒体平台包装金庸文化符号,吸引更多青年群体关注。
承担新时代新使命,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金庸小说诞生于香港,它包含某一历史时期香港居民和迁居香港的内地居民对身份认同的想象性建构,也承载了当代海峡两岸渴望国家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表达。在纪念金庸先生的同时,我们也要承担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拓展传播广度,丰富世界了解中国故事的文化窗口。金庸小说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金庸小说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全球发行,成为国际社会感受中国的重要载体。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可以携手用好金庸小说这张名片,向海内外市场推广中华文化。此次香港举办的“侠之大者—金庸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就是很好的尝试,活动汇集了雕塑、书画、音像、展览等艺术体验形式,让全球观众近距离领略中华文化魅力。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