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用有新意的纪录片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华夏经纬网 > 文化 > 文化观察      2024-05-09 09:48:08

艾秋铃娜

随着更多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国产文艺作品加速“出圈”“出海”,中华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供了丰厚的素材和不竭的灵感,国风视听作品的传播效果尤为令人瞩目。其中,以专业性、纪实性见长的纪录片发挥出的作用、展现出的潜力均十分突出,饱含新意的纪录片成为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华文化注重以史为鉴,讲求人文化成的传统,为纪录片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创作与接受的沃土。历史文化一直是国产纪录片的重要题材来源,从20世纪90年代以丝绸之路、长城等中华文化符号为主题的纪录片,到21世纪前10年涌现的《大明宫》《汉字五千年》,以及2010年之后拍摄的《楚国八百年》《我从汉朝来》《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何以中国》《此画怎讲》等优秀纪录片作品,国产纪录片涉及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领域相当广阔,横跨历史、地理、文献、文字、艺术等多学科,并在走向精品化、产业化和网络化的过程中不断吸纳先进技术、积累创作经验、追求创新突破。可以说,国产纪录片已经成为向世界介绍、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

近年来,国潮在大众文化中的热度持续上升,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纪录片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并出现一些新的创意和动向。就题材内容而言,这些纪录片既有对宏大历史和重要人物的观照,也不断向更专精、更广阔的内容场域延展。一方面,纪录片聚焦的对象日趋多元,从王朝历史、民族民俗、重要人物等相对庞大的命题,进一步延伸至古代建筑、书画、文学、服饰、饮食、器物、生活等更垂直的细分领域,触及了更广阔、更深入的信息层级。另一方面,这些纪录片选取的视角愈发多样,从讲述文物故事延伸至展示文物修复的过程,从回顾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延伸至讲述古代平凡人的日常生活,从宏阔的历史视野切换至以小见大的观察角度,为受众带来了更为立体、鲜活的感知体验。

在思想内容不断变化、扩容的同时,国产文化类纪录片也在持续完成拍摄形式和手法的更新,呈现出更加灵动、包容的创作趋势。不少国产纪录片一改庄重严肃的叙述风格,转而采取贴近时尚文化、兼容互联网思维的表现手法,让视听语言吸纳流行文化的表达,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历史、文物束之高阁的疏离感,在极具亲和力的同时不失深度和专业性。比如,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开篇音乐模拟手机信息提示音,讲述国宝故事的文案里既有详实的信息数据和文辞优美、意味深长的语段,也使用了“秦朝县城那些事儿”“胖妹的春天”等带有“网感”、风格轻松幽默的话语。还有不少纪录片尝试进行大胆地跨界融通,表现手法借鉴了微短剧、网络直播、综艺节目、电子游戏的元素。如今,每集时长5分钟左右的小而精、“微纪录”形式在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中已经十分常见,比如,《此画怎讲》在讲述“果亲王允礼像”时,模拟网络直播间的模式,让画中的果亲王以网络主播的身份介绍清代服饰装束。此外,数字新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也让纪录片视听语言的创新有了更多依托。借助数字技术加持,纪录片的影像呈现得以更逼真地复原古代文物形制,再现历史情境也不再是难事,“绘画+CG”等影像技术手段也能以艺术化的手法展现古代中国诗意、绚丽的格调氛围,为相关作品增色不少。

当然,任何有价值的创新都应当以守正为前提。笔者注意到,在愈发专精、新意迭出的发展态势下,国产纪录片在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也沉淀出一些相对稳定的特征,比如,始终关注人的价值、始终如一的东方美学趣味等。纵观20世纪以来相关题材的国产纪录片,无论是介绍宏大的历史、抽象的观念还是具体的器物,都更倾向于把人的命运起伏作为叙事线索,用托物言志、比兴寄托等方式赋予物象、事件以人的情感态度;在镜头调度、画面色彩、音乐风格等视听语言的运用方面,注重彰显民族特色,充分发挥国风、东方美学的优势与整体感召力,带给观众更直观的“血脉觉醒”。

富有创意的表现形式和扎实严谨的实录态度是纪录片创作的两翼。作为文艺作品,纪录片需要多元的叙事模式、新奇的视听表达和新兴的拍摄技巧。同时,基于展现真实的追求,纪录片传达的信息必须客观、讲述的口吻必须审慎。但是,这不意味着对历史的绝对还原,正如英国纪录片学派创始人约翰·格里尔逊所说,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其中的创造空间,便是纪录片艺术性的重要来源。在这个意义上,时代视野、现实精神、人文情怀是用纪录片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足点,也是国产纪录片在讲述历史文化时施展创意、开拓创新的必要前提。那些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广受好评的文化类纪录片,都在严谨与鲜活、忠实与创造之间找到了美妙的平衡。

当下,虚拟影像等数字传媒技术飞速发展,为纪录片的视觉呈现、互动体验等形式创新带来了更多可能。基于此,以扎根时代、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为根基,秉持匠人精神、拥抱前沿科技、倾注情感关怀,才能让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纪录片进一步施展创造力、想象力,更充分地发挥出凝聚文化共识、激发文化自信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回应时代课题,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王江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