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举众坚阵败弱敌——宋灭南唐之战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07-04 09:01:27

河南博物院内北宋东京汴梁城模型。

  原 典

  深入敌疆,以客为主,相持旷日,防敌出奇。

  是以敌虽寡,我亦举众以待之。敌虽弱,我亦坚阵以迎之。

  这两句出自《投笔肤谈·家计》,所谓“家计”,就是保全自家的计谋。战争的规律,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而历代兵家往往强调“先为不可胜”,即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伺机攻打敌人。对于进攻一方而言,深入敌军纵深必然危机四伏,必须以高度的警惕性和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

  经典战例

  陈桥兵变后,宋太祖赵匡胤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平息了内乱,并逐渐开始把战略方向转移到统一全国上来。当时,在长江以南共有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5个割据政权,其中以南唐实力最强。北宋确定了“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战略,相继剿灭其他4国,对南唐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

  为平定南唐,赵匡胤做了很多准备。他先是采用反间计,除掉了南唐几位能征善战的将领,又专门派人潜入南唐搜集当地的舆图州志,基本上掌握了对手的地形民情等情况。此外,为解除后顾之忧,他一面派人与北方的辽国议和,一面主动联系江南的吴越王,许以重金诱使其配合行动。

  北宋开宝七年九月,赵匡胤以南唐主李煜拒命来朝为由,发兵十数万、战舰数千只,联合吴越进攻南唐。十月中旬,昇州东南面行营都部署曹彬率军由江陵沿长江北岸顺流东下,趁南唐军疏于戒备,顺利通过军事要地湖口。之后,曹彬率军一路攻克铜陵、当涂等地,夺占长江边的重要渡口采石矶,又在极短时间内架设浮桥,保障后续部队渡江。当宋军直逼南唐都城金陵时,李煜才反应过来,急忙调遣兵力意图阻击。然而,南唐军队久疏战阵,又是远程奔袭,宋军这边则是严阵以待、以逸待劳。几场交锋下来,南唐军队损失惨重,已无力保卫金陵。李煜见大势已去,遂开城向北宋投降,南唐亡。

  战例解析

  征服南唐之战,已经是北宋平定江南诸国的最后一步,从总体实力上看,北宋有着十分明显的压倒性优势。而且,面对弱敌,北宋朝堂上下没有丝毫的懈怠,而是以更加认真的态度筹划战争,做足了各项准备,这是其进攻战斗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以强击弱,稳扎稳打。强胜弱败,历来是战场上的法则。小到每一次战斗,大到千军万马的战役战略级对决,综合实力占优的一方往往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而从战事发展进程来看,全军灭敌的大胜通常是由一次次小胜累积而来,需要通过量的积累来换取质的变化。从整体上看,北宋的战略目标是剿灭南唐、统一江南地区,在军力占优的情况下,还需要在同样关键的其他局部争取优势。比如,在情报侦察方面,北宋提前着手、全面渗透,早已摸清了作战地域的地形、民情、敌情等内容;在民心民意方面,严令部属不得滥杀无辜,长期处于战乱摧残下的百姓自然会支持宋军的作战;在战斗进程上,始终坚持稳扎稳打、不盲目冒进,确保在每一次交锋之前都处于对敌的优势状态。北宋从战争伊始就在各方面领先对手,并适时调整战场行动节奏,把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最后,确保每一环节都能实现以强击弱、以能击不能。

  以大吃小,效益至上。从表面上看,攻打弱敌时,出动兵力和调配资源都可以少一些,甚至是在心理状态上都可以放松一点。但如果真的把这种态度带入到实际作战中,很可能把以强击弱的必胜之仗,打成两军对垒的胶着之仗,甚至被弱敌拖垮、击败。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压倒性优势是由内而外散发的,而不是通过一些表面文章“唬人”。仅从兵力兵器的使用情况来看,北宋征讨南唐几乎是精锐尽出,还使用了在当时属于“高技术”装备的浮桥,实现了兵贵神速、出敌不意的作战效果。就战争效益而言,看似北宋为了征服一个小国而大动干戈,日费千金而得不偿失,实则是通过大规模的兵力资源调动,实现以“镒”称“铢”的效果,不仅战损比低,还能在较大程度上缩短战斗进程。

  以迂为直,择优而动。在确定了战略目标后,战役战术的行动部署应当围绕此目标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使部队始终保持优势地位,至关重要。从地形上看,北宋攻打南唐,最近的路线应当是从长江下游一带直接渡江,威胁其都城金陵,但同时会使过江的部队陷入背水一战、三面受敌的不利状态。《投笔肤谈》中讲“深入敌疆,以客为主”,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由“客”变“主”,从被动转入主动。为了一直保持主动地位,北宋选了一条以迂为直、曲线进攻的道路,大军从汴京出发之后,先到荆州一带与水师会和,再顺江而下直捣黄龙,既节省了体力,又借势突破了南唐引以为傲的长江天堑。这样的行动路径看似绕远,却是实现战略目的的有效途径。


作者:孙 逊 周 一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