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桥、中国路、中国隧、中国港、中国船、中国车、中国楼、中国高铁、中国核弹、中国航天……新中国成立75周年,取得无数巨大成就,实现无数伟大工程。中国科技伴随新中国的成长走过了艰辛而又不平凡的75年。让我们共同回顾祖国科技辉煌的75年历程!
中国自行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1970年4月24日中国自行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按时间先后顺序,中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它的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东方红一号卫星于1958年提出预研计划,1965年正式开始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卫星自重173千克,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初始轨道参数为近地点439千米,远地点2384千米,倾角68.5度,运行周期114分钟。卫星外为直径约1米的近似球体的多面体,它以20.009兆赫频率播放《东方红》乐曲。
东方红一号的外形为近似球体的72面体。尽管72面体的外形设计能使卫星在旋转时闪闪发光,但由于卫星直径只有1米,本体亮度只相当于六等星。
聪明的中国人自有办法!七机部第八设计院(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专家们想出了“借箭显星”的妙招。
长征一号第三级火箭跟卫星一起入轨,如果能找到火箭,就能找到东方红一号了。
专家们做了一条聚酰亚胺绸“围裙”,把第三级火箭包起来,表面镀上铝。火箭随卫星入轨后,“围裙”撑开直径达4米。阳光照射下,亮度接近可观察的二等星。
1970年4月25日晚8点29分,卫星飞经北京上空。
大地沸腾了!在全国各地,人们激动地仰望着太空,仔细寻找着那颗中国星。许多4月24日这天出生的婴儿,不约而同地有这样一个名字--“卫星”。
当时,我国对卫星飞经各国首都上空的时间进行了预报,以便各国观测,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跟踪手段、信号传输形式和星上温控系统等技术方面,均超过了苏美等国首颗卫星的水平。
追忆:太空唱响《东方红》
1957年,苏联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次年,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刚进入经济建设时期,科学技术与工业基础薄弱,要想实现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目标,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1965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计划正式开始实施,任务代号“651工程”。“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是中国确定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方案时中央领导的批示要求。”“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院士说。
为了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老一辈航天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最终创造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随着操纵员按下红色点火按钮,“长征一号”火箭喷吐着赤色火焰在轰隆的咆哮声中托举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冲向茫茫太空。卫星按设计要求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一曲嘹亮的《东方红》响彻寰宇。
那次发射,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把卫星送入太空的国家。据老航天人回忆,首次出场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虽然只获得进入国际太空俱乐部的第五个席位,但运载能力位居世界第三,仅落后于苏、美。“东方红一号”卫星从出生起便站在了高起点——卫星总重173公斤,超过前四个国家发射第一颗卫星的重量之和。
每当回忆起这一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龙乐豪院士都难掩心中的激动:“我国第一颗卫星轨道的倾角和高度都比苏、美、法、日前四国的大,重量也比他们第一颗卫星的总重多约30公斤——难能可贵的是,它今天仍在轨飞行。这充分表明,我国火箭的起点高、能力强,在美苏等强国面前,中国不再是无足轻重的对手。”
揭秘发射背后鲜为人知的几个故事和细节
“东方红1号”卫星和运载火箭的技术区工作基本结束,准备转往2号发射场。当年,卫星测试转场的每一步,都要中央专委和周总理亲自批准。4月14日,发射中心主任李福泽和前来指导发射工作的钱学森、杨国宁、任新民、唐士吉一行乘专机赶往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向中央专委汇报卫星的准备情况。周恩来总理仔细听取着汇报中的每一个细节。卫星火箭测试,事无巨细,全部要向总理汇报。就连火箭中发现了一根头发、焊接时留下的松香颗粒这样的事儿,也一一向总理汇报。
在汇报火箭加注的推进剂有一吨多余量时,周恩来总理很心疼,因为多余的燃料都会随着火箭残骸一起扔掉。别看火箭推进剂一次加几十吨几百吨,但每一滴都是钱,很昂贵。周总理指示大家,没必要留的余量,就不要留太多,发射完东方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要浪费。
周总理详细询问了卫星能不能入轨、能不能播放《东方红》乐曲等问题。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周总理高度肯定了发射场所作的工作,并上报中央专委,同意卫星和火箭转场。
4月17日,第一颗“东方红1号”卫星和“东风4号”火箭转运至2号发射场,激动的气氛充满整个发射场区。同时,大家也担心再出问题,将会影响到发射日期。然而,大家担心的问题还是出现了。4与19日,卫星进行综合测试时,发现卫星超短波信标机主载波功率下降,谐波功率增大,频谱紊乱。这将会直接影响地面的跟踪。中央对“东方红1号”卫星任务的指示是“上得去、跟得上、看得见、听得到”。卫星发射了,“跟不上”肯定是不行的。
临近发射,突然出现这样的问题,整个发射场都很紧张。此时的每一步工作都要上报到周总理那里,周总理指示大家,一定要安全可靠,万无一失,绝不准带任何问题上天。
4月的戈壁滩乍暖还寒,尤其是在30多米高的工作台上,棉大衣也无法抵御半夜的寒冷。工作人员几乎调来了发射场所有的频谱仪和备份超短波信标机,进行各种状态下的对比测试。大家不分昼夜地连续工作了70多个小时,终于查明了故障原因并顺利解决。
在周总理的严格要求与全程“遥控”下,4月23日,发射阵地工作全部结束,所有测试符合要求。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将肩负着全国人民的期盼,飞向太空!(资料来源:国防部官网 新华网)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