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布鲁西洛夫突破”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07-25 09:59:37

  ■毛炜豪

  一战前,各军事强国认为直接进攻坚固筑垒地域的正面突破战术,会使军队遭受严重损失,因此把运动战作为主要作战方式。一战爆发后,随着各条战线上形成了绵亘的阵地正面,通过侧翼迂回实施机动作战的条件已不复存在,任何想实施机动作战的企图都必须首先从敌军正面突破,正面攻击成为进攻方的唯一选择。

  1916年6月4日,俄军西南方面军向当面的奥匈军队防线发起大规模攻势。奥军构筑了3个防御阵地,使防御纵深达到近20公里。每个防御阵地前方都有铁丝网和地雷掩护,掩体中配备了大量的机枪、迫击炮和堑壕炮。然而,奥军兵力不足以同时在这些阵地上驻防,所以把主要防御兵力集中在第一个防御阵地。

  若俄军在较窄的正面上进攻,能集中兵力兵器的显著优势,较容易达成战术突破,但奥军的空中侦察使俄军难以隐藏战役准备。奥军可以此判断俄军预定的突破地段,从而将炮兵和预备队集中到该地段后方。这样一来,较窄的正面就出现一个严重问题,即突破后的缺口太小,很容易被敌军预备队再次封闭;进攻部队也容易遭到敌军炮兵的集中轰击,进而使战斗演变为一场持久的消耗战。如果全正面平均分配兵力,又无法保证兵力兵器上的优势,尤其是缺乏强大的炮兵支援,很难打开突破口。

  为分散奥军一线阵地重点地段的兵力,俄军总参谋长兼西南方面军司令布鲁西洛夫采取了一种当时较为新颖的办法:除确定战役级的主要突破地段外,在其他方向也指定了战术突破地段,即在宽大的正面上同时实施进攻。但这并不是发起全线进攻,而是在数十处选定的突破地段同时攻击。这样俄军将在整个战线上进行攻击准备,致使奥军无法判断出俄军真正的主攻方向,不能及时集中使用步兵和炮兵预备队。同时,考虑到奥军的筑垒阵地呈纵深防御部署,需要连续突破数道防线,为了保证俄军持久的突击能力,必须集中兵力进行梯次部署。这样西南方面军司令部就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进攻原则,即在突破地段上集中大量的兵力和兵器,并呈梯次部署,以形成显著的突破优势和持续进攻能力。

  1916年6月6日,即进攻发起后第三天,俄军西南方面军便取得突破,打开了一个正面70至80公里、纵深25至35公里的突破口,这意味着奥军的防御纵深已被完全突破。奥军既无法使用预备队封堵如此宽大的缺口,又不能及时从大后方调集部队挽回局势,其防线最终全面崩溃。俄军取得了战役主动权,并转入追击战。至9月底战役结束,奥军损失高达150万人(其中40万人被俘),俄军则损失50万人。此次战役尽管俄军自身也伤亡惨重,但实现了既定目标,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战果,达到了俄军在一战中表现的最高峰,因此该战役初期的攻势行动被命名为“布鲁西洛夫突破”。


文章来源: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胡光曲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