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搪瓷杯记载的峥嵘岁月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4-09-19 15:19:57

  搪瓷杯记载的峥嵘岁月

  ■蒲 元 刘 涛  

祖国慰问团赠送志愿军官兵的慰问搪瓷杯。

  在陕西省西安市渭电社区文化服务站红色藏品展上,曾展出过一只白色搪瓷杯。在众多布满岁月痕迹的老物件中,这只搪瓷杯显得普普通通,直到笔者见到它的制造者——原西安搪瓷厂职工胡双印,以及它的所有者——志愿军高炮第542团老战士李世斌,一段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生产的往事被他们娓娓道来。

  1950年10月5日,第19兵团第63军作为第二番入朝作战部队,奉命调往山东邹县集结待命(次年2月入朝,后参加第五次战役)。在此之前,第63军驻陕西三原、耀县等地,担负开荒建设、修建铁路及剿匪等任务。

  就在部队主力转进山东不久,留驻陕西的第63军留守处接到上级指示,要求创办一所搪瓷制品厂,为志愿军生产日用和医疗搪瓷器皿。留守处随即选派邸聘之、邸林杰、马儒英等12名官兵,以部队开荒生产所得的20万元为开办经费,在陕西西安筹备建厂。

  场地是建厂的基础。为了尽快“安家落户”,筹建者们在西安小东门外中兴路上寻得一片面积约9000平方米的院落。这里曾开办过一家私人织布厂,因经营不善早已歇业。院内荒芜破败,甚至一些屋顶出现塌陷。考虑到距陇海铁路较近且租金便宜,邸聘之等商议决定厂址就选在这里。西北地区第一家搪瓷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后勤部生产科所属西安搪瓷厂,就此诞生。

  拿惯了枪杆子的军人,面对搪瓷烧制却犯了难。从西安搪瓷厂建厂初期的一份组织结构表上可以看到,排在全厂各部门重要位置的技术研究室所设的设计制图员和技术检查员岗位下方,均标注“需调来”字样;在生产管理科下设的车间记录员及其他不少重要岗位下方,也都标注着“需调来”。为解决关键的人才和设备问题,邸聘之赶赴当时中国搪瓷业最发达的上海招兵买马。经过不懈努力,不仅购买了相关设备,还想方设法请到28名自愿支援西北建设的搪瓷工人。这些技术工人到来后,很快成为西安搪瓷厂生产的中坚力量。同时,第63军留守处也从其参与的公私合营三原凤利铁工厂选调了一批骨干驰援西安。这其中就有年轻的铁工厂学徒胡双印,后来他成长为西安搪瓷厂领导和该领域著名专家。

  在解决了场地、厂房、设备、人才、工艺等一系列难题后,西安搪瓷厂终于在1951年下半年试制面盆成功,正式运营投产,次年注册第一个商标“白鸽”。与此同时,该厂生产的搪瓷杯、食盆、饭碗等,开始源源不断供应朝鲜前线部队。这些搪瓷用具,很快成为志愿军官兵战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由祖国慰问团带给志愿军官兵的慰问搪瓷杯,白色杯身,天蓝色滚边,展翅的白鸽飞翔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巍峨的华表高高耸立,杯身上“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或“献给最可爱的人”等字样鲜红醒目,寄托着祖国人民对志愿军官兵的情谊和赞许,成为记载伟大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个特殊时代印记。

  1952年5月,上级决定,西安搪瓷厂由军队系统移交西安市政府管理,改名为地方国营西安市人民搪瓷厂(原军队人员继续留厂担任管理职务)。尽管隶属关系有所变化,但该厂军民共建、保障军需的初衷始终未变。1953年,全厂工业产值达到107万元,产量541吨,有效保障了志愿军各类搪瓷制品的供应。同年,该厂特制的40公分飞天饰花反口面盆被作为高规格礼品赠送给访华的朝鲜领导人。1962年,时任厂长的马儒英还赴京参加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战争的烽烟已经远去,小小搪瓷杯所承载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后勤保障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