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高原冬季防病指南|高原过冬 警惕血栓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4-12-16 08:51:59

官兵初上高原,较容易发生急性高原反应和急性高原病。随着进驻时间延长,机体逐渐适应高原环境,高原反应和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下降,但此时切勿掉以轻心,还要警惕血栓性疾病。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于世勇介绍,任何可能导致静脉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的因素,均为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除创伤、感染、制动等传统危险因素外,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也可能引起血栓。冬季寒冷干燥、大风天气多,容易导致身体水分丢失,血液变得黏稠。而高原低氧环境会刺激肾脏产生更多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红细胞,从而进一步增加血液黏稠度。而且,进入高原后,肺动脉压力增高,血液容易淤滞在下肢。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血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另外,高原低氧环境还可能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更容易造成多脏器血栓形成。因此,高原官兵在冬季要警惕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

据临床统计分析,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常见症状,按照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是呼吸困难、胸膜性胸痛、咳嗽、胸骨后胸痛、发热、咯血、晕厥、单侧肢体肿胀和单侧肢体疼痛等。但这些症状并非血栓性疾病独有,较容易被误认为是进入高原后人体的正常变化或被误诊为呼吸系统感染、急性高原病等高原常见疾病。比如,发生肺栓塞时会有呼吸频率增加、心率加快、口唇紫绀等表现,而大多数人进入高原后,都可能出现这些症状。如果呼吸频率、心率和紫绀的变化程度难以用高原常见疾病解释,尤其是合并咯血、晕厥、单侧肢体肿胀和单侧肢体疼痛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尽快明确诊断。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防止病情恶化、降低血栓性疾病致死致残率的关键。如果确诊了血栓性疾病,应立即启动抗血栓治疗。越早治疗,患者的预后越好。

血栓性疾病是可以预防的。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形成往往比较隐匿,一旦发病就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十分重要。

尽早发现,及时救治。医务人员和高原官兵要提高对血栓性疾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如果进驻高原后,机体已经适应了高原环境,但又出现明显的头痛、胸闷、呼吸困难及下肢肿胀等症状,要警惕血栓性疾病,不能只当作急性高原病来看待。

加强宣讲,定期筛查。任务部队和医疗机构可制订一系列健康宣讲教材,通过巡诊、举办线上线下讲座、发放诊疗指南和科普手册等多种形式,对驻守高原的官兵及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对于合并危险因素较多、临床表现高度可疑的个体及发病数量较多的单位,要定期开展血栓性疾病筛查,做到早期发现,并给予及时干预和指导。

找准病因,对症预防。血栓性疾病在高原较为多发,与特殊的自然环境及个体进入高原后生活模式改变有关。战友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血栓性疾病发生。

吸氧。低压缺氧是导致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因素。吸氧可以对抗缺氧造成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收缩、红细胞增多、肺动脉高压等血栓风险因素。建议高原官兵按照用氧标准坚持吸氧。

饮水。血液黏稠是血栓性疾病的诱发因素。如果饮水不足,会加重血液的高凝状态。建议高原官兵每天摄入2~4升水。

保暖。寒冷也是导致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尤其是下肢寒冷或冻伤,可能会引起静脉血栓。因此,高原官兵要注意保暖,睡前还可用热水泡脚,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运动。虽然久驻高原的官兵不宜进行高强度和高负荷的活动,但如果活动过少或完全制动,可能会增加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因此,高原官兵应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久站。如特殊情况下需要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时,应让肢体适当进行主动或被动的收缩或舒张,避免血栓形成。

饮食。少吃油腻、高脂肪、高胆固醇和高糖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降低血脂;平时注意禁烟酒,减轻血管损伤。

心理。心理长期过度紧张,也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高原官兵应当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学会正确释放压力。任务部队应常规配备心理专家,或者组织心理专家定期巡诊。


作者:谭又铭 吴刘佳
文章来源:解放军报 转自: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