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澳门回归25周年)专访历史记述者林发钦:立体式呈现澳门过去、现在与未来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港澳新闻      2024-12-19 08:33:40

中新社澳门12月18日电 题:专访历史记述者林发钦:立体式呈现澳门过去、现在与未来

中新社记者 刘玥晴 朱贺 郑嘉伟

沿着古韵十足的澳门福隆新街前行,黄墙红窗映入眼帘。穿过熙攘的人群,可走进坐落在福荣里九号的文化公所。岭南特色的红地砖,西关风情的趟栊门,精致考究的蚝壳窗……烟火味、历史感在此交织,令这处所在颇有大隐隐于市的意味。

步入其中,书香夹杂着南国特有的潮湿,散发出百年建筑的厚重气息。成立于2014年的文化公所是出版社、书店和文化空间的集合体,其发起人之一、澳门文教出版协会会长林发钦,捧起一本小巧的创意书《澳门弹起》为中新社记者作介绍。

12月17日,澳门文教出版协会会长、澳门口述历史协会会长林发钦在文化公所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讲述他眼中的“立体澳门”。中新社记者 朱贺 摄

这本全景式立体书由林发钦编著、香港插图师刘斯杰绘制,以“一书两号”的形式在内地和澳门发行,不久后将推出英文、葡文版。书中仅三千余字,“复原”了大三巴、妈阁庙和龙环葡韵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景点,读者翻阅时如同在古迹中游走穿梭,感受多元文化魅力。这是近年文化公所的创意出版成果,也是澳门出版界携手粤港的合作典范。

立体式呈现澳门风貌,是林发钦25年来一直在做的事。1999年澳门回归时,正在暨南大学读书的林发钦以当地报纸特约记者的身份采访了身边澳门同学,记录喜悦时刻,“大家都很兴奋,不约而同在宿舍里挂起五星红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毕业后回澳门教书,他开始记录普通人的故事。

如今,林发钦另一为外界熟知的身份是澳门口述历史协会会长。这一成立于2008年的民间团体专注于保存公众记忆,从细微处探寻历史发展轨迹。当时,一位受访长者离世,令林发钦产生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他立志将口述史研究当作“必争朝夕”的事业。

从土生葡菜到传统木艺,从制衣工人到街头小贩,从氹仔老街到庙宇文化……十多年来,林发钦与时间赛跑,与协会学员带着录音和录影设备穿梭澳门街头,访问近千人,搜集亲历者记忆,对澳门多元文化交织的历史细节做了大量探索与记录。

作为澳门口述历史协会会长,林发钦与协会学员带着录音和录影设备穿梭澳门街头,访问近千人,对澳门多元文化交织的历史细节做了大量探索与记录。中新社记者 朱贺 摄

1949年11月,澳门新马路搭起了一座牌楼,庆祝新中国成立。此后20余年,搭建牌楼、与家人外出观赏牌楼,成为澳门同胞为祖国庆生的重要方式。

林发钦采访过16位参与设计和制作国庆牌楼的澳门老居民,除了专业美术工作者,工人、教师、学生等群体也参与其中。“表达对祖国的眷怀与依恋,是大家搭建牌楼的初衷”,他介绍,“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数代澳门同胞向往祖国的集体表达”。

除了记述历史与文化风貌,林发钦认为,展现澳门现实新变化的题材也值得书写,其中必不可少的便是与内地日渐深入的“双向奔赴”。赴内地参加图书博览会,版权贸易往来热络,共同策划澳门青年逐梦粤港澳大湾区的有关书目……他说,如今两地文化界的合作不仅是思想文化的互通,也见证了民众生活变迁、融合程度加深。

“把澳门建成为‘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不是一句口号,是我们新的文化使命。”林发钦说,依托内地优质出版资源,在“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向世界讲好澳门故事,是澳门文教出版协会目前在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正是一个个普通的个体,参与、缔造了澳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25年来置业、结婚、生子,林发钦眼中的澳门愈发立体,他也期盼能够努力留下更多重要的口述记录。(完)

来源:中新社


责任编辑:侯哲
聚焦港澳
港澳时评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