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从这里走向战场
■高永堂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基地化训练是军队战斗力生成和提高的途径,是连接训练场与战场的桥梁。一流的训练,需要一流的基地。作为打赢能力的“磨刀石”、组训骨干的“孵化器”,民兵训练基地通过提供实战化的场地环境、专业化的组训力量、信息化的保障平台,有效检验评估训练质量,提高民兵队伍应战应急能力。
“民兵也是兵,随时可出征;民兵也是兵,一定打得赢。”诞生于血火里,成长在风雨中,民兵的职能使命就是援战保战。随着民兵力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传统领域向新域新质领域转变,一大批民兵专业分队进入后备力量方阵,对训练场地、教练员配备、器材装备等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民兵训练基地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民兵训练基地就要怎么建。加快民兵训练基地转型升级,应针对施训功能不全、使用效益不高、管理保障不强等问题,坚持分类建设、科技赋能、共建共享,充实组训力量,优化培训布局,定准承训职能,真正做到条件上先进配套、能力上完全胜任、基础上全面过硬。
“言武备者,练为最要。”打仗是硬碰硬,训练需实打实。民兵训练基地是训练场,也是“预战场”,还是民兵走向战场的出发地。民兵训练质效上不去,应战应急能力难突破,制约了后备力量转型发展。民兵训练基地只有立起专教、实训、严考导向,严格按纲施训、从严治训,坚持真训实练、真打实备,把训练环境设真,把训练课目训实,才能训出兵的味道、兵的作风,确保民兵队伍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来、冲得上去、发挥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核心战斗力。民兵训练基地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赋能。应注重向科技要效益,把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各类系统、数据资源、先进手段统合起来,突出典型作战场景、网络信息环境、智能导评手段等方面建设,推广“科技+”“网络+”等训练方法,提升民兵训练的科技含量,建强民兵专业分队,提高打赢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军地战略规划统筹、政策制度衔接、资源要素共享。民兵训练基地军地通用性、互补性强,合力共建、开放共用,可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在建设上,要科学布局、规模适度,既满足组训要求,又避免资源浪费;在使用上,要军事优先、开放共享,既平战兼顾,又多方受益;在管理上,要军地共管、规范运行,既严管严训,又集约高效。加强科学统筹调控、挖掘功能潜力、创新管理模式,必将充分释放民兵训练基地“训练+”“教育+”等多重效能。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