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安徽省宿州市挖掘整理抗美援朝老兵战斗故事纪实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1-21 11:28:06

  致敬,身边“最可爱的人”

  ——安徽省宿州市挖掘整理抗美援朝老兵战斗故事纪实

  ■本报特约记者 段艳梅  

老兵王志新给小学生讲述战斗故事。

采访团队成员桂振岭与老兵李灯全合影留念。

志愿者采访老兵李金玉、张倩夫妇。

采访团队到小学分享红色故事。

老兵梁恒义参加当地组织的新兵役前教育。

  “革命前辈不惜一切保家卫国。比起他们的牺牲奉献,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奋斗”“必须好好工作,当一名新时代‘最可爱的人’”……隆冬时节,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三八街道九里村,退役军人桂振岭进行“致敬老兵、定格荣光”主题宣讲,分享交流编撰《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幕后故事和心得体会,现场干部群众被抗美援朝老兵的战斗故事深深感染、纷纷表达心声。

  《寻找最可爱的人》是一本记录宿州地区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历史的书籍,由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采访团队历时两年半采访整理、编撰成册。记录身边老兵,战斗事迹翔实,图片文字兼具……这本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定格口述历史的书籍,出版后迅速成为全市赓续革命传统、强化国防观念的鲜活教材。

  近日,笔者走进该市,与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工作人员及采访团队成员深入交流,探寻他们挖掘整理抗美援朝老兵战斗故事的经历,以飨读者。

  记录每个名字背后的英雄故事

  时针拨回到2022年初,这天一大早,退役军人桂振岭受邀来到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会议室,同样收到邀请的还有来自市委宣传部、电视台、作家协会等多家单位的人员。

  “这本厚的是宿州市抗美援朝老兵的花名册,这本薄的是目前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名单,只有几页纸……”会议伊始,该局领导举着两本名册向大家介绍。简单的几句话,恍如一块巨石压在众人心头。

  宿州是一方红色沃土。革命战争时期,无数宿州儿女参军参战、奋勇支前。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约有两万名宿州籍志愿军官兵出国作战,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蕴藏着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70多年过去,战争亲历者也大多离开了人世,可英雄事迹、英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传承学习。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红色记忆依然值得铭记。我们的英雄,绝不能仅留下一个名字和只言片语的简介。”该局领导道出此次会议的目的:组建抢救性采访团队,寻访全市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挖掘、整理好他们的口述历史,把革命先辈的战斗经历和英雄精神定格下来,传承好、发扬好。

  “我报名参加。”听到这里,桂振岭第一个表态,“这事很有意义,以前我也去老兵家里走访过,有经验。”桂振岭服役期间曾担任连队宣传骨干,退役后也经常采访老兵,先后在报刊发表10多位老兵的故事。能参与这次对全市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抢救性采访,让桂振岭感到既兴奋又光荣。

  此次活动,也深深吸引着每一位与会人员。大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明确活动思路:确定以“寻找最可爱的人”为主题,通过采访整理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历史为抓手,在全市开展寻找“最可爱的人”、讲述“最可爱的人”、学习“最可爱的人”、争做“最可爱的人”的活动。

  随后,采访团队分区划片,明确人员分工,细分文字记录、图片及音视频拍摄等环节,结合老兵住址、年龄、身体状况等拉单列表,形成一份寻访台账。由15人组成的采访团队,便紧锣密鼓地开始寻访宿州市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

  “老英雄,您讲讲当年打仗的故事,我们记下来讲给更多的人听……”在埇桥区老兵曹殿龙家中,采访团队队员曹杰握着老人的手说明来意。曹杰和队友拿出3件“法宝”开始工作:一本笔记本记录要点,一部手机记录音频,一台相机拍照摄像。

  “有的老英雄讲到动情处,以拐杖当武器再现当年上阵杀敌的英姿。”回忆起采访过程,桂振岭告诉记者,在采访现场,老兵们有的喊起“齐步走,一二一”,有的激情唱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有的还教大家说几句当年跟朝鲜人民学的朝鲜语……随着一段段尘封的记忆被打开,采访团队抓住每一个细节,将一个个感人故事和珍贵瞬间记在笔端、摄入镜头。整理汇总后,他们将制作好的视频陆续分享至网络平台,受到广泛关注。网友纷纷留言:“英雄就在家门口,向前辈们致敬。”“感恩铭记,吾辈自强。”

  汇聚一本熠熠生辉的“老兵相册”

  “每名老兵背后都有很多震撼人心的故事,可随着他们的年纪越来越大,有的老兵已经记不清、也讲不出来了……”一次,在寻访活动阶段性会议上,桂振岭说起采访老兵陈相奎的一幕,神色黯然。当时,他和队友张波到萧县张庄寨镇94岁老兵陈相奎家里采访,当询问起是否还记得老战友时,老人“哇”的一声哭了,并紧紧握住桂振岭的手,久久不愿松开。看着老人嗫嚅的嘴角,桂振岭明白老人心中一定有难忘的战场记忆,只是说不出了。

  很多队员都有相似的感受,“有的老兵,就见了一次,当再想去印证一些内容时,已经离世了。”“还有的老兵没来得及见上面就走了,我们有时间,可老兵们却等不起了……”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心中满是遗憾和痛惜。

  “必须再快一点,我们要和时间赛跑,争取不让老兵留下遗憾。”为此,该局扩大采访团队,动员近百位退役军人志愿者加入助力。砀山县关帝庙镇退役军人张飞,有16年的服役经历,曾参加维和任务,多次立功受奖。得知团队要来寻访薛楼村的老兵李世举,张飞提前来到老人家中,了解老人参战情况,整理出初步信息提供给采访团队,为团队深入采访交流节省了时间。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采访团队还邀请该市部分文学爱好者、摄影师等专业人员加入采访队伍。泗县刘培刚、孙龙有较强的文字功底,他们主动参与抗美援朝老兵事迹整理,完成《金达花开》等故事;退休工人、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祖军,近20次参与抗美援朝老兵的摄影摄像;公职人员刘宁军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跟随采访团队走村入户,为朱恒生等抗美援朝老兵留下一帧帧宝贵的影像;砀山县党史办退休人员王东超,多次跟随团队寻访、查找老兵线索,并核实事迹材料。

  “采访团队的坚持,才换来那么多感人的故事。”说起印象最深的老兵,桂振岭告诉记者,他们在翻阅老兵杨正钦资料时,发现只有“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四等功3次”这样一句很简略的信息。军功章往往意味着经历过残酷的战斗,这样想着,采访团队赶到登记资料中杨正钦出生地埇桥区符离镇,却扑个空。退役军人事务站查不到登记信息,询问邻居均称几十年没有看到杨正钦回来了,队员们始终不相信会“挖”不到这个老兵的故事。几经辗转,他们找到杨正钦的儿子杨森,最终才联系到杨正钦。原来,从朝鲜战场回国后,杨正钦被安排到省国营纺织厂从事保卫工作。退休后,他随家人搬迁至合肥市蜀山区居住。采访团队趁热打铁,驱车3小时赶到老人家中,记录下老英雄传奇的参战经历。

  入街巷、进乡村,到城镇、奔异地,采访团队争分夺秒、马不停蹄“抢救”老兵记忆,足迹遍布市域68个乡镇(街道)、185个行政村,远赴山东、河南、北京、辽宁……用时两年半,辗转4省、12市、30个县(区),行程数万公里,先后走访258位抗美援朝老兵及亲属,形成20多万字的采访笔记、100多小时的影音资料,拍摄2000多幅老兵及相关物件照片。

  队员们白天采访,晚上梳理笔记,查阅文献资料、对照核实验证。一段段零散的记忆,逐渐串联,连成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个个普通的名字慢慢汇聚成一本熠熠生辉的“老兵相册”:特等功臣、战斗英雄王学风腮部被子弹贯穿,仍忍着剧痛继续战斗;长津湖战役亲历者李灯全一次次将棉衣让给战友,自己被冻掉六个脚趾;工兵梁恒义数次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打木桩架桥腿……

  留存一份代代相传的红色记忆

  随着寻访台账上的名单一个个减少,宿州市抗美援朝老兵的事迹清晰呈现,采访团队及时将整理的老兵故事在报纸刊发,把剪辑好的短视频在网络媒体推送,引起热烈反响。

  “这些可敬的老兵,必须让更多的人看见。”关注度越来越高,局领导和采访团队人员一致感到,不管是战斗英雄,还是普通战士,都展现了志愿军官兵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展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他们组织采访团队人员走进军营、校园20多次,讲述老兵战斗故事,分享采访过程中所见、所听和所感。

  一次,在宿城第一初级中学,桂振岭等队员围绕“致敬老兵、定格荣光”作宣讲分享。“韩敬友爷爷用军袜当弹袋,赵德才爷爷是汽车兵,穿越生死线运送弹药……我们身边竟有这么多英雄,他们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战斗精神,将激励我好好学习、成长成才、报效祖国。”七年级学生金彦辰聆听完故事后,深受触动地说。

  如何用好身边的英雄故事,教育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一次宣传讨论会上,该局党组一班人提出要扩大宣传覆盖范围和提升宣传效果。

  “把英雄故事编撰成书,列入国防教育读本。”确定目标后,大家围绕事迹梳理、史实核校、配图选择等开展工作。他们精选68位抗美援朝老兵的战斗事迹,邀请省市党史办等单位专业人员统稿审核、修订完善,遴选配图、拟制序言,共同编撰成《寻找最可爱的人》一书。

  为发挥好红色书籍育人作用,退役军人事务局协调军地有关部门将《寻找最可爱的人》一书列为全市国防教育读本,并以此为牵引组织“致敬最可爱的人”系列活动。组织新书分享会,开展“寻前辈足迹、做新时代传人”讲故事比赛,推进“关爱身边老兵、建功本职岗位”教育实践……各项活动有条不紊、相继展开。在宿州航空职业学院,参加完新书分享会的学生李俊杰说:“翻看书中的战斗故事,志愿军官兵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身影浮现在我眼前。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倍加珍惜、感恩奋进。”

  他们还在学校发起“致敬老兵我行动”活动,通过走进门、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学生面对面聆听革命先辈的战斗故事,近距离感知他们的家国情怀和英勇精神。

  前不久,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走出校园,来到埇桥区永镇镇关湖村,探访94岁的抗美援朝老兵陈立位,倾听他讲述峥嵘岁月。“我手腕上的‘立位’二字曾是我和战友的一个约定。”陈立位说,他17岁参军,1951年随部队入朝作战,在一次战前动员时,他和战友们约定,在手腕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方便牺牲后辨认人员信息。听到这里,退役大学生士兵李鑫磊动情地说:“这些名字的刻痕就像是无声的誓言,先辈们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让我明白,与家国紧密相连的青春才更有意义。”

  “爷爷,如果时光倒流,您还会选择参军上战场吗?”“爷爷,您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期望呢?”在萧县抗美援朝老兵李洪斌的家中,实验小学的红领巾小记者们一边提问一边记录。他们要将老人的故事和期望带回去,讲给更多的同学听。

  “书页内,是身边英雄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现实中,是他们流血牺牲换来的和平安宁。”在宿州市新华书店,市民徐华仔细翻阅《寻找最可爱的人》,感动不已。他说:“必须接续传承、自立自强,才能守护好红色江山,建设强大祖国。”

  寻访团队供图

  版式设计:王秋爽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