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扩大宣传团第4分团在河北固安县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进行抗日宣传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你要打倒他们,(拾起鞭子)你应该用你这个武器,我们是有我们的武器的,就是空着两只手,拳头也是我们的武器呀!”1936年初,永清县的街头出现一群学生,为群众表演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凛冽的空气中回响着热情激昂的呼喊。这支由党领导组织、平津进步青年学生组成的“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面对国土沦丧、民族危机四伏的严峻形势,突破反动势力的重重阻挠,走进平津地区的乡间村落,传播抗日救亡思想,唤起群众的救国觉悟,在抗战烽火中贡献自己年轻的力量。
1936年前后,随着日寇侵略步伐的加紧及国民党当局的妥协退让,整个华北危在旦夕。平津地区的青年学生们义愤填膺,于1935年先后发起“一二·九”运动及“一二·一八”抗日救国示威游行。面对学生们的爱国诉求,国民党当局妄图采用种种手段分化、破坏学生运动。1935年12月底,为使爱国学生运动更有序有组织地开展,在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下,平津学生联合会成立。随后,为响应共青团“到工人中去,到农民中去,到商民中去,到军队中去”的号召,平津学联中约500名学子在党的领导下组成“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以下简称宣传团),决定到更广大的河北农村和城市宣传抗日,唤起底层群众的爱国热情。宣传团成立后,宣传团总指挥部制订了行动计划、工作方式,规定了4个分团出发时间、集合地点和行动路线。
宣传团在南下宣讲途中遭遇重重困难。在得知学生南下消息后,国民党当局立即派出大量军警包围学校和主干道路。为摆脱军警的封锁,宣传团成员们决定分散成若干小组向外渗透,沿着平汉铁路南下。彼时,华北地区正处于冰天雪地之中,学生们除了要经受住恶劣天气的严峻考验外,还要一路上应对国民党军警和各地政府的重重阻挠。学生们饿了就吃大饼咸菜,累了就用刺骨的河水洗脸保持清醒,白天脚上走出了水泡,晚上住在四面漏风的茅草房里,背靠背相互取暖。他们一路上讨论救亡活动,唱救亡歌曲,彼此鼓励、振奋精神。
严寒里,这把革命之火燃烧得更旺。宣传团历时3周,徒步700余里,先后经过河北安次(今廊坊)、永清、固安、雄县、高阳、容城、高碑店等地,最终到达保定。他们沿途给群众宣讲日寇的暴行、国民党当局的姑息纵容以及华北地区的民族危急情况,并在大城市开展抗日宣传和示威活动。为更好团结农民加入到抗战救亡活动中,他们还深入了解农民生活的疾苦,帮助当地农民建立抗日救亡组织,并在街头演出通俗易懂的抗战活报剧和振奋人心的抗日歌曲,唤起抗日意识、鼓舞抗日斗志,一路上洒下了抗日的火种。
当时,宣传团中只有一部分青年学生是党员骨干力量,其他学生并未加入共产党。为更好团结先进青年,宣传团中的党员们为学生们讲述了党的思想、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红军北上抗日的英勇事迹。在亲身经历了国民党当局对抗日救国运动的镇压,并亲眼目睹了底层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惨状后,很多学生毅然走上革命道路。后来,这些学生有的几经周折参加八路军,有的选择回到家乡开展抗日斗争,有的成为战地医生,还有的用生命为封锁区送去关键情报。当年的青涩学子,纷纷从学堂与书桌走向抗日救亡一线。
斗争的实践也进一步推动了青年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不久,在南下宣讲的途中,学生们成立了“中国青年救亡先锋团”。之后,中国青年救亡先锋团的3个宣传团在党的领导下成立“民族解放先锋队”,并在1937年2月6日在北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正式更名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下简称民先队)。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民先队总部先后撤至太原、临汾、西安,并于1938年5月最终到达武汉。伴随日军侵华脚步进一步加快,各地群众的抗日热情逐渐高涨,在此后持续开展的抗日斗争中,民先队广泛开展统战工作,吸纳学生、教员、工人农民、军人等社会各界进步人士加入其中。1941年4月,考虑到民先队已不能广泛组织群众,且容易遭到国民党当局破坏,民先队被取消,至此,这一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停止了工作。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抗日战争形势下充分发挥党领导的青年群众组织的作用,为我党领导抗日战争初期的青年运动提供了成功范例。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群来自各大高校的青年学生挺身而出,怀揣着青春热血积极投身到波澜壮阔的抗日报国浪潮之中,成为抗战烽火中的青年先锋,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于开一 杨润鑫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