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漫步于都河畔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2-12 14:09:55

  漫步于都河畔

  ■徐雄伟

  清澈的于都河犹如一条灵动的丝带,蜿蜒在于都县这片红色土地。平静的水面倒映着两岸旖旎风光,河水缓缓地流淌,仿佛诉说着往昔岁月峥嵘。

  沿着于都河畔一路东行,来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由主题雕塑、集结广场、纪念广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长征渡口、纪念馆等组成的纪念园,恢宏壮观。从高处俯瞰,一条贯穿东西、曲径盘桓的步行道,如同飞舞的红飘带,将纪念园的各部分串联组合为一个整体。

  虽是乍暖还寒,园内依旧有不少参观的游人。步入园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名为“渡河出发”的雕塑。纪念广场上,“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屹立。碑身造型似是迎风远航的双帆,象征着中央红军从这里出发远征。斜阳照着巍峨的碑身,闪耀金色光芒。纪念广场地面的大理石上,镌刻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极目远眺,河对岸“长征精神永放光芒”8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

  沿着河畔的石板路前行,镌刻着“长征渡口”红色大字的石碑,鲜明指示出当年红军渡河的地点。在我眼前的河面上,有一段复原的浮桥,水中浮着几艘小船,上覆木板、以绳索相连。“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这里集结、踏上漫漫长征路。出发前,为了隐蔽战略意图,躲避敌机轰炸,红军昼伏夜渡。当年,于都河上没有一座桥。面对600多米宽的河面和湍急的水流,于都群众用800多条大小船只,或架浮桥,或作摆渡,送红军过河。为躲避敌人侦察,浮桥于次日凌晨又被拆除。在红军渡河的4天里,于都群众在30公里长的河段上,共架起5座浮桥。由于当时缺少木板,不少于都群众将家中的门板、床板贡献出来,甚至有位老大爷将自己的寿材捐了出来。

  晚霞映红于都河两岸,渡口北岸纪念园广场上歌声响起。“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歌声中,我仿佛看到90多年前,红军官兵与送行百姓依依惜别的场景。烽火岁月里,当地群众积极参军、借谷捐粮,更有“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感人场面。多少红军战士的热泪与母亲、妻子的泪水,一同洒落在静静流淌的河水中!

  拾级而上,走进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一座青铜雕塑矗立在大厅中央。雕塑刻画的红军官兵栩栩如生,眼神坚定的指挥员、英勇冲锋的红军战士,无声诉说着血火交织岁月中,广大红军指战员对革命的忠贞。走进馆内,一张张图片、一份份文献实物、一个个沙盘模型,展示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后的壮烈历史。眼前泛黄的书信、破损的羊皮袄、锈迹斑斑的枪支、带有枪眼的行军锅……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惊心动魄、流血牺牲的故事。

  “打双草鞋送红军,表我百姓一片心。”中央红军集结出发前,当地群众自发编织草鞋支援红军。看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展厅墙上用草鞋拼成的中国地图,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穿着草鞋的红军官兵,在漫漫征途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走向胜利的景象。那是拥有人民支持、勇往直前的光辉行军!

  浩浩贡江水,悠悠于都河。硝烟散尽,山河早已改换模样。河水依旧缓缓西流,两岸霓虹灯火闪耀,当年用小船和木板、门板架设的5座浮桥,早已变成长征大桥、红军大桥、渡江大桥等现代化的大桥。红军早已远去,但留下的光辉事迹和永不磨灭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前行的人。

  离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我看到一个个与“长征”“红军”有关的地名,长征大道、红军大道、长征小学……这些以“长征”“红军”命名的红色地名,昭示着于都群众对革命先烈和红色历史的深切感怀。昔日于都群众和红军的鱼水深情,如今已经生发为当地群众对长征、红军和红色历史的满腔自豪与深情。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