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集团军某旅专业骨干工作室赋能练兵备战——
集聚官兵“金点子” 打造解题“金钥匙”
■于云之 向沛茁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刘仁浩
冬日皖东,寒气逼人。按照年度军事训练计划,第71集团军某旅组织带有作战背景的多课目训练。依照作战指令,突击小队隐蔽接“敌”后迅速展开设备,放飞无人机。其间,该旅中士万里革新研制的无人机携行器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装置不仅缩短了无人机部署放飞用时,还降低了携带无人机快速机动途中因挤压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
“我的革新设想能够实现,离不开旅里专业骨干工作室的帮助。”万里说,无人机携行器本来是他结合训练需要自制的简易辅助工具。后来,旅队将这一设想纳入专业骨干工作室“重点项目清单”,经过进一步研讨论证、优化改进后在基层推广应用。
“基层官兵的小革新小发明解决了训练中的很多难点问题,助推战斗力加速生成。”该旅干部陈龙介绍,他们广泛开展群众性革新创新活动,遴选专业骨干成立工作室,定期聚焦训练难题献计谋策;旅队相关部门针对官兵提出的设想,邀请专家进行研究论证后,统筹资源、集智攻关,将大家的“金点子”转化为一把把解题“金钥匙”。
谈及专业骨干工作室的由来,陈龙讲起之前的一段经历。有一次,上级围绕练用新装备组织比武竞赛,陈龙带领官兵苦练精研,在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比武结束后,这支临时组建的团队却陷入“尴尬”——官兵虽复盘分析梳理了经验做法,但比武成果转化运用尚待进一步攻关。“团队成员来自全旅多个单位,比武结束不得不返回原单位。”陈龙感慨道,大家觉得,经过比武竞赛的摔打磨砺,团队成员已攥指成拳,不得已解散有些可惜。
官兵有呼声,机关有回应。该旅人力资源科戴科长介绍,在上级“创新人才储育工程”示范引导下,他们深研相关政策,成立专业骨干工作室,帮助团队成员协调专门场地,将他们列为旅队教学创新团队。后来,陈龙与团队成员利用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机关部门的指导下,分批次展开装备操作骨干集训。借助工作室的硬件条件和专业骨干的指导帮带,越来越多的同志参与进来,聚焦练兵备战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提出“金点子”,团队研战谋战氛围越来越浓厚。
上等兵梁鹤琦大学期间学习过模具设计制作。一次专业训练中,他发现某型装备零件不易拆卸,每次对照实物教学都需要手动拆装,影响组训效率。这时,他的脑海中浮现一个念头:“能不能利用大学期间所学,设计一组模具来替代教具?”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梁鹤琦向工作室骨干史晓宇讲了自己的想法。二人一拍即合,后来经过反复试验设计出替代教具。看到自己的革新成果在训练中得到应用,梁鹤琦心中充满自豪。
某连樊指导员革新制作“屏幕遮光罩”,避免某装备在夜间操作时因光亮暴露行动轨迹;史晓宇引入“模拟训练软件”,提升装备操作手的方向感和抗眩晕能力……目前,该旅官兵多个革新设想被纳入专业骨干工作室“重点项目清单”。
笔者走进专业骨干工作室看到,装步连教练员刘宏宇和陈龙正围绕某型装置的改进展开研讨。“我们紧贴任务调整攻关方向,确保革新成果始终瞄准实战靶心。”陈龙介绍,工作室常态化举办“创客沙龙”、开展座谈会,及时收集基层官兵的革新想法和意见建议,共同研讨训练难题的解决之策。
“专业骨干工作室既是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也是挖掘基层革新潜力、积蓄革新动能的蓄水池。”该旅领导说,工作室已逐步建设成为集“学、研、训、修”多功能于一体的群众性革新创新平台,示范带动一批人才苗子参与其中。下一步他们将整合资源,邀请院校专家和厂家技术人员担任官兵的“革新导师”,开展针对性帮带指导。同时,做好成果转化,推动更多革新成果运用到练兵备战一线。
短评
聚拢基层智慧星火
■张智坤
当前,随着部队实战化训练深入推进,装备更新迭代速度加快,加速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成为重中之重。基层官兵是武器装备的使用者、战法训法的实践者,鼓励引导他们围绕练用装备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革新活动,并采取务实举措确保相关成果运用于练兵实践,能有效激发官兵积极性、创造性。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基层智慧犹如星星之火,需进一步聚拢、助燃。实践启示我们,各级只有加强创新革新平台建设,引导官兵将创新动力汇聚于实战靶心,才能形成人人为强军献计、个个为打赢谋策的局面。
当然,革新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还要积极做好革新“下篇文章”和“幕后工作”,以务实之举做好人才培育、抓好成果转化,不断为战斗力建设注入新动能。
作者:于云之 向沛茁 刘仁浩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