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总结守城作战实践经验的兵书《守城录》——
积极防御 革旧创新
■陈 歌
《守城录》由南宋时期陈规、汤璹所著,是一部总结守城作战实践经验的著名军事专著。其中关于“积极防御”思想的论述,是中国兵学史上比较早期的明确表述。
《守城录》全书约17800字,由陈规的《靖康朝野佥言后序》《守城机要》和汤璹的《建炎德安守御录》3部分组成。原各自成帙,后来合为一书,刊行于世。
陈规为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以善于守城闻名,并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守城战术和防御体系。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思想开明、不因循守旧,敢于破旧立新,主张“自古圣人之法,未尝有一定之制,可则因,否则革也”。该书第一部分《靖康朝野佥言后序》是陈规对《靖康朝野佥言》的评述,书中总结了汴京失陷的教训,阐述了城防之策。第二部分《守城机要》撰写于陈规守德安时,详细论述了城郭楼橹的建造、攻守战具的制作、守城战术的运用等。第三部分《建炎德安守御录》是汤璹任德安府教授时所著,主要记录了陈规的守城事迹。
该书集中体现了陈规“守中有攻”的积极防御思想。西晋末年,王浚派大军进攻石勒。本应处于固守地位的石勒趁敌人营垒尚未扎稳时主动进攻,导致敌军溃散,大获全胜。在书中,陈规反思此战,认为“守中有攻,可谓善守城者也。后之守城者,何惮而不法欤”,即守城时应该做到有守有攻,守中有攻。
这一积极防御思想主张以战代守,以击解围。陈规一改往常守城者城门紧闭的做法,主张将所有城门打开,同时在两座城门之间再开两三道小门。这样做一是方便士兵进出,减少防御工事的阻碍;二是方便发现敌人弱点时迅速出兵进攻或夜间出兵袭扰。在守城实践中,陈规在城内防御工事已经完备的前提下并没有一味防守,而是经常找准时机,主动进攻。建炎四年(1130年),在与曹成、李宏的战斗中,他就采用了以战代守、以击解围的战术,“发兵出外披城斗敌”“再发人兵出城迎敌”“间出兵掩杀”。这在宋代军事领域消极防御的大形势下具有积极意义。
陈规“守中有攻”的积极防御思想还体现在通过灵活用炮来抵御攻击。攻守利器,皆莫如炮。陈规在作战中,将炮安放于城墙内,炮位隐蔽,增强了发炮的突然性。同时,他还安排专人指挥发炮。用炮时有专人在城墙上指挥,根据发炮的角度远近偏差进行调整,提高命中精度。书中详细描述了一次战役中的城内设炮效果:“城内多设炮座,城上人看觑贼近远向著,谕与定炮人,向贼放击,发而多中。”
除了在战术上的积极防御,书中还体现了陈规根据守城战斗的需要改革城池旧制、勇于革旧的创新精神。北宋至南宋年间,由于连年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兵器和各种攻城器械的发展都达到新的高度,传统的城郭防御机制逐渐难以适应新的战争形势。陈规认为,战争防御应因时因地而革,“事贵乎仍旧,而人惮于改作,皆不可必者”,即守城方略要积极地适应战争需要。
在城池建设方面,传统的城池防御是“一城一壕”,即城郭只有一重城墙,城墙外有一道城壕,如果敌军突破城墙就意味着城池的失守。陈规打破传统,提出了著名的“二城三壕”说,“当于外壕里修筑高厚羊马墙,与大城两头相副,即是一壕两城。更于大城里开掘深阔里壕,上又筑月城,即是两壕三城”。即以官署为中心形成“外壕-羊马墙-主城墙-里壕-里城”为次序的新型城邑防御体系,大大提高了城郭的防御力。经过重城重壕的城墙改造,无论敌人用云梯、洞子、对楼还是幔道等方法攻城,都会受到重重阻碍,使城池更加安全。
《守城录》为研究当时的守城战争和军事器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书中所反映的积极防御、革故鼎新的军事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价值,对当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创新发展也具有启发意义。
延伸阅读
《守城录》之后,我国开始出现大量守城专著,如赵万年的《襄阳守城录》和王致远的《开禧德安守城录》等。但《守城录》一书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后人对其重视程度远超其他守城专著。《守城录》不仅见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且《宋史》中专门为陈规立传,详述其生平事迹,赞扬陈规的守城能力。
《守城录》被《四库全书》、张海鹏辑《墨海金壶丛书》、钱熙祚辑《守山阁丛书》、庄肇麟辑《长恩书室丛书》、吴坤修辑《半亩园丛书》等著录。其中,“守山阁丛书本”据“墨海金壶本”重编增刊,被反复刊印,流传最广。今人对于《守城录》中所涉及的城墙改制、武器、军事思想等方面都有研究。如1990年出版、林正才点校的《守城录注译》,肯定了陈规的积极防御思想和对火药兵器发展作出的贡献。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