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雪域高原巡逻路,一群青年学子与边关邂逅——
雪山之巅回荡青春誓言
“不是清华的学生想当兵,而是想当兵的人考上了清华”——2022年9月初入清华校园,一条征兵标语,点燃了费叶胜心底的迷彩梦。
9个月后,入伍来到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的费叶胜,背起沉甸甸的背囊,走上高原巡逻路。
前不久,踏上巡逻路的费叶胜,身边多了几位“同伴”——清华大学“青春界碑·国土边防”主题实践活动的几名师生代表。他们中,有想弥补未曾在边防服役遗憾的退役大学生士兵,有对高原军营充满向往、志在携笔从戎的青年学子。
当青春与边关邂逅,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们寻找答案。
甘当“高原的石头”
■讲述人 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上等兵 费叶胜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中国!中国!”
激昂嘹亮的誓言,在雪海云天间回荡。经过4个多小时跋涉,和我们一起抵达执勤点位的几名清华大学师生代表,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
我能理解那一刻他们的兴奋与激动。眼前,高挂晴空的太阳洒下道道金光,让洁白雪原变成金澄澄的世界——1年多前,第一次踏上巡逻路,翻过雪山抵达海拔5000多米的执勤点位,站在山巅看到如此壮阔瑰丽的美景,我同样情难自抑,愈发觉得自己的选择是那么正确。
3年前,我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看到了附带的一张征兵宣传单。步入校园,近20天的新生军训带给我新奇的体验,催生了我体验军旅生活的勇气。由于在军训中表现出色,我这名“副排长”被评为军训优秀个人。加之受到在军校就读的表哥影响,大学第一年我就决定参军入伍,期待在“直线加方块”的生活中找寻为国戍边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军人的荣光为人生增添不一样的色彩。
参加预定新兵役前教育时,组训干部问起谁愿意前往西藏边防服役,我第一个站起来。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样的青春,值得铭记一生。
这一次,我与大学老师和同学一起踏上巡逻路。起初,我们还兴奋地交流着,他们对沿途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渐渐地,脚下的路越来越崎岖,氧气越来越稀薄。他们的话语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沉重的呼吸声。
刺骨的寒风卷着雪花拍打脸颊,带来阵阵刺痛,即使如我,也觉得喉咙像火烧一样。高原巡逻路走的次数再多,也不会变成一件容易的事。然而,正如我在连队驻地的小学给学生们上国防教育课时讲的那样,爬雪山、攀崖壁、钻密林,每一次奔赴和跋涉,每一次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成长,让我变得更加强大、坚韧和自信。
巡逻还在继续,脚步不曾停歇。途经坡度近50度的“绝望坡”时,师生们紧紧抓住攀登绳,一步一步往上爬。“再坚持一下,我们一定能够完成这次巡逻任务。”我大声为他们加油鼓劲。一路走来,我目睹了他们的艰难前行,看到了他们的咬牙坚持。这里,氧气含量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每一次呼吸都在定义生命的“高度”,每一次攀爬都在测量信念的“重量”——踩在海拔5000多米的边防线上,我从未感觉离“祖国”那么近。
抵达执勤点位,师生们的脸上虽显疲惫,眼睛却闪烁着光芒。我们一起将国旗展开,进行主权宣示仪式。“我们把这面国旗和这块戍边石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将边防军人的精神带回校园。”战友们将这面国旗和一块戍边石交给带队老师。
高原军人对高原的石头有一种别样的情感。走在巡逻路上,石头随处可见。坚硬的石头,不惧严寒也不畏寂寞,陪伴巡边的战士,走过四季也历经苦乐。这块戍边石是我利用闲暇时间画的。两名哨兵并肩而立,他们的眼前,是蓝天、白云、骄阳、雪山、草地——戍边石上,我画下这样的图案。不久后,服役期满的我将重返校园。我把边防的美景画在高原的石头上,也刻在心里。
巡逻结束回到连队,魏钇钒同学说,希望自己能有机会来高原当兵,成为祖国的“界碑”。他还主动申请和我一同站岗。当他身姿挺拔站在我身旁,从他坚定的眼神中,我看到自己报名参军时的模样。
愿做“最亮的眼睛”
■讲述人 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上等兵 康厚宏
我的爷爷是一名老兵,曾跟随部队挺进西藏,参加解放西藏任务。西藏于我而言,不只是书本上的“世界屋脊”,图片上的皑皑雪山,还见证着一位亲人的热血青春。
那样的青春,跃动着何等的生命激情?我想去寻找答案。步入清华校门,一堂国防教育课上,一位从西藏军区某部退役返校的学长分享自己的从军经历。“苦地方、险地方,就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这位同龄人手中的三等功奖章,为这句于我而言熟悉又“陌生”的话,添了形象的注脚。
去当兵,去西藏当兵!2023年,我穿上军装,主动申请前往西藏,成为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卫国戍边模范连”一名战士。
有一次,“卫国戍边英模”杨祥国与学校师生代表一同来到哨所。交流中,这位边防老兵讲起自己的巡逻经历。
兵之初第一次巡逻,他要“征服”的巡逻路,全长160余公里,途经10余条冰河、8座常年积雪的雪山。背着重达40余公斤的背囊,他在爬山时一脚踩空,沿着陡坡下滑10余米,幸运地被一丛灌木挡住。战友们用绳子将他拉上来,他不小心崴了脚。为了不拖后腿,他咬牙坚持,在通过独木桥时因脚踝受伤踩不稳,险些跌落湍急的冰河。他没有因重重险阻而退缩,最终以顽强毅力走完六天五夜的巡逻路。
“唯有先战胜自己,才能征服险峻的巡逻路。”他的体会,我感同身受。我给老师同学讲起初到哨所的情景。那时,高原反应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头痛欲裂,呼吸困难,每走一步都仿佛有千斤重担压在身上。环顾哨所四周,除了雪山,还是连绵的雪山。
守哨老兵跟我讲,20世纪90年代,一队官兵背运物资,途中遭遇暴风雪,3名年轻战士跌落山谷,不幸牺牲。此后,每当我站在瞭望塔上,俯瞰边关的壮丽山河,心中的孤寂便化作肩头的责任。我深知,我们所享受的和平与安宁,是无数戍边官兵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每当夜深人静,望着满天繁星,我都会想起远方的父母和朋友,想起校园里的美好时光。可我知道,我的坚守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这种奉献是值得的。渐渐地,发自内心的使命感让我训练更加刻苦,熟悉观察目标、牢记点位信息,很快迎来自己军旅生涯的“成人礼”——登上哨楼,第一次单独执行观察执勤任务。
去年晚春,我曾和母校的同学们视频交流。我告诉他们,哨所海拔4000多米,夏天来临前还时不时会下大雪、落冰雹。然而,这里有非常美丽的夜空,哨所旁还绽放着杜鹃花,它们有着极强的生命力。青春有期限,可边关的每一天都像杜鹃花一样绚烂。我们就像杜鹃花,在这片高原扎根、生长,履行卫国戍边的职责使命。
手持钢枪挺立哨楼,千里边关尽收眼底。我愿做一双“最亮的眼睛”,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国土。
我是一名退役大学生士兵,服役期间曾担任狙击手,获评“四有”优秀士兵。“吃过的苦都会有回报”,这样的军旅经历,给了我挑战自己、报考清华大学的底气。退役后,我用在军营里磨炼出的“一开始就冲刺”的劲头,经过半年“特种兵式”备考,如愿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
然而,我的心中仍有一个遗憾——未能前往高原边防服役。西藏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参军前我就曾历时23天骑行川藏线,到达拉萨。这一次,能跟随边防官兵走一次高原巡逻路,可谓圆了我的一个梦,我特意穿上了退役时带回的作战靴。
当我穿着这双承载着回忆与荣耀的作战靴走上高原边防线,内心无比自豪和满足。特别是到达执勤点位,喊出“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这句誓言时,尽管身体已极度疲倦,我仍使出浑身力气,扯着嗓子呼喊。
这次跟着官兵们一起爬雪山、攀冰川,我的内心很受触动。在万家团圆之际,是边防官兵用无怨无悔的坚守,为祖国站岗、为人民守岁。正是有了他们的默默守护,万家灯火才更加璀璨。
交流中,边防官兵的故事令人动容。高原环境艰苦,难免产生孤寂之感,得益于科技发展进步,他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回到学校后,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希望有一天能用自己所学,为祖国边防建设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学生 王蕴宁
清华大学有一个传统,会在寒暑假期组织师生进军营,看望每位参军入伍的清华学子。这次,我们借“青春界碑·国土边防”主题实践活动的机会,来到费叶胜和康厚宏所在连队。我们的初衷,是希望更多同学能到边防一线走一走,真切体会戍边军人默默无闻的坚守与无私的奉献。
我是一名老兵,也曾穿过军装。长久以来,我把每名参军入伍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关心他们在部队的成长。费叶胜和康厚宏参军时,我为他们戴上大红花,将他们送上离校的大巴。
这一次上高原,看到他俩,我既心疼又欣慰。费叶胜瘦了,更加精干了;康厚宏的双手变得粗糙,身材愈发健硕。他们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边关巡逻守哨,风霜雨雪磨砺着他们的身体,也磨炼着他们的意志。得知他们在部队表现优异,都获评“四有”优秀士兵,我发自内心为他们骄傲。
用赤诚热血守卫祖国疆土,用年轻脚步丈量壮丽山河,这样的青春值得赞美与褒扬。希望有更多青年学子,在祖国大地书写“强军有我”的青春华章。
——清华大学党委武装部国防教育办公室主任 白玉凤
(徐晓辉、李学文、本报特约记者刘大辉整理)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