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遵义红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军史钩沉      2025-02-20 16:06:20

  遵义红

  ■向贤彪

  中国人对红色的钟爱,是透进骨子里的。红色,代表热烈、体现忠诚、铸就信仰,是中国人内在的精神表达。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之际,人们纷纷来到这片热土,追寻遵义红。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一幢两层砖木结构的小楼临街而立,青瓦铺顶,灰墙斑驳。1935年,遵义会议在此召开,历史的转折就此开启。

  沿着木质楼梯拾级而上,27平方米的会议室依然维持原貌,长方形的会议桌被椅子围在中央,桌下有一个当时用来取暖的火盆。隔着护栏,我们似乎仍能感觉到它的温度。陈列馆里,一件件实物、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图片,无不浓缩着那段光辉的历史。“遵义会议的精神传达到部队中,全军振奋,好像拨开重雾,看见了阳光,一切疑虑不满的情绪一扫而光。”刘伯承同志的回忆,让我们仿佛触摸到红军喜获新生后跳动的脉搏。

  无论是听遵义会议会址讲解员的介绍,还是在街头巷尾与当地人交谈,他们会如数家珍地给你讲述那些比酒还浓烈的红色故事。在遵义红军山烈士陵园,有一座特别的塑像,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红”。红军长征撤离遵义期间,一名卫生员因为救治患伤寒的老乡而耽误了归队。红军离开后,这名卫生员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当地百姓掩埋了这名卫生员,并为其起名“小红”。多年以来,小红的墓前时常有百姓和学生前来祭奠。遵义市妇幼保健院更是将小红的塑像敬立在医院。医护人员说,看到小红,就会想起医者的职责担当。

  在遵义,与红军有关的地名和建筑有很多,红军桥、红军路、红军巷、红军学校,等等。闻名遐迩的“红军街”,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小楼,青瓦木栏,雕花门窗,颇具黔北民居古韵。一家家商铺卖的都是地方特产。其中一些老字号店铺,红军时期就在此经营。一盏盏红灯笼、一颗颗红五星、一条条红绸布,是人们对红色岁月的追怀,也代表了今天人们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红军柚,是当地人喜欢的水果,也成为游客的最爱。关于红军柚,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当年红军撤离之时,一位名叫宋加通的伤员,被留在了遵义市习水县隆兴镇淋滩村。宋加通伤好后,在当地娶妻生子,并加入到当地党组织,配合对敌斗争需要开展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宋加通回到阔别已久的江西老家时,发现家乡的蜜柚皮薄肉红、甘甜可口。想到淋滩村的土质和家乡相似,他精心挑选了一些蜜柚树苗带回淋滩村,带领乡亲们试种成功。村民特意为这种柚子起名“红军柚”。经过几十年发展,当地栽种的红军柚成为致富增收的重要来源。

  遵义的辣椒品种多、质量好,有“世界辣椒看中国,中国辣椒看贵州,贵州辣椒看遵义”的美誉。一位名叫吴家军的退役军人,和父亲一起创办了辣椒种植合作社,吸引当地100多家辣椒种植户加入。在交易市场,笔者在人群中找到吴家军,他手里攥着一把红油发亮的辣椒兴奋地说:“当年,乡亲们给红军送辣椒驱寒,现在我们种辣椒、经营辣椒是带动百姓共同致富。”

  入住的酒店里,随处可见红色元素。过道的顶灯是红五星的造型,两旁的橱窗里陈列着军帽、军号、马灯等红军用品。大堂的墙壁上悬挂的书画作品,一幅是油画《遵义晨曦》,艺术地再现了遵义会议的情景;一幅是朱德同志为遵义会议写下的诗句:“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置身其中,让人无不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

  红色历史、红色文化、红色基因,植根于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泥土里,传承于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奋斗的事业中。遵义红,让我们读懂昨天的拼搏、感悟今天的奋斗、坚信明天的美好。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