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石头画”背后的忠诚守护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2-21 09:31:37

    黄土高原,秦晋交界,一座宏伟的吊索桥环抱着一条管道跨越黄河两岸。陕京天然气输气管道,作为国家输气工程的首批管道,已在20多年间累计向首都输送天然气超过400亿立方米。为了保护这一要害部位,武警山西总队忻州支队某中队官兵,正在星夜守护这一“大国工程”。

    中队一代代官兵扎根黄河之畔,日夜与管桥相伴,“黄河哨兵”是对他们最好的赞美。在中队强军书屋里,摆放着一个个算不上精美,却载满故事的石头画,仿佛默默讲述着他们不平凡的坚守。

    铭刻忠诚与奉献 光荣的使命有你有我

    “2003年3月,一群皮肤黝黑的武警官兵,来到了黄河之畔,担负起了守卫天然气管桥的任务。他们怀揣着同一个信念,眼神坚定而干净。他们开辟道路、撑起帐篷,砌起炉灶,饿了自己埋锅做饭,渴了自己提桶打水。夏天热得心发慌,冬天冻得透心凉;地上蚊虫跑,风沙吹人倒,这就是最初的‘黄河哨兵’最真实的写照。正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中队官兵创造了连续10年先进的厚重荣誉,更是形成了艰苦不怕苦,艰苦更刻苦,黄河哨兵担使命,铁心向党铸忠诚的‘黄河哨兵’精神。”中队荣誉墙前,红色讲解员郝孔斌正在把中队的建队历程娓娓道来。6名新兵听得入迷之余,眼神也变得更加坚定。

    “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使命很光荣,想想前辈们那时候,我们现在的条件好太多了,一定不辱使命!”新兵陈炜雄动情地说道。谈到输送天然气,来自福建的他还记得和父亲一起去换煤气,扛气罐上楼的日子。随着西气东输工程引入福建,他家里也用上了方便的天然气。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一名守卫这一国家战略工程的战士,一股自豪感涌上心头。

    郝孔斌带着新兵们来到强军书屋,展柜上的石头画立马吸引了他们的目光。他拿起一块石头介绍道:“这是一位去年退役的老兵临走前画的,画的是咱们哨兵在管桥上巡逻的情景;这幅战斗剪影是张子昂老兵画的;这个胸标是李晓光班长画的,还有这个……”

    说到这里,郝孔斌的脸红了一下,他拿起一幅石头画。只见“八一”军旗下,一位战士正在向大家敬礼。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这个是我画的。哎!你别看它画的简单,这可是受到领导表扬的!”

    “哈哈哈……”欢笑之余,每位新兵的心里都暖暖的,看着每块石头上呈现的图画,就像在倾听一位老兵诉说着坚守奉献的时光。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也将继续与一代代官兵相伴,共同走过担当使命的光荣之路。

    铭刻平凡与奋斗 成长的道路相知相伴

    河畔的空地上,中队的训练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这天下午,是班长陈涨磊组织掩体构筑训练的时间。

    “停!”随着陈涨磊的一声口令,大家停下手里的工兵锹,等待他的检验。

    “龙达,你的掩体还是不合格,护坡厚度不达标,胸墙高度有点过于高了,射孔角度没有达到30度。”列兵孙龙达的单人卧射掩体还是没能通过陈涨磊的“验收”。

    掩体构筑这个课目,对孙龙达这样的新兵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时间紧、工程量大,还要注意多个长度和角度的标准,其难度可想而知。他有点想不通,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怎么样才能做到如此精准?

    “没关系,我带你挖,注意把技巧和要领记到脑子里,找准长度和角度并不难。”看出他的困惑,陈涨磊手把手开起了“小灶”,带着孙龙达边挖边记要领。经过反复练习,孙龙达终于挖出了合格的掩体。

    训练结束后,陈涨磊带着孙龙达来到河滩,给他讲起了自己的故事。10年前,陈涨磊刚下连的时候,虽有比较出色的军事体育成绩,但在学习技能方面却是个“后进生”,他也曾迷茫过、彷徨过。

    有一天,他的老班长把他带到这片河滩。老班长告诉他,人一生就像这些石头一样,一开始没有什么价值,但是通过不断雕刻,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

    哪怕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经过不断的磨砺,也能成为艺术品。这是陈涨磊的亲身感悟,也是他想跟年轻战友交流的人生道理。深受启发的孙龙达更加坚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同时,他也决定给陈班长一个惊喜。

    回到班里,孙龙达叫上战友陈炜雄和郝孔斌,商量好一起给陈涨磊画上一幅石头画,作为他守桥10年的纪念。

    很快,一幅精美的画作跃然“石”上,黄河、管桥、战士敬礼的背影在夕阳下熠熠生辉。石头上写着“十年坚守,无上光荣”,这既是陈涨磊10年军旅的真实写照,更是战友对陈涨磊的满满敬意。

    始终保持热烈的心,始终走在奋斗的路,始终相信美好的事即将发生,成长的道路上相伴相随。

    铭刻热忱与感动 深厚的情谊天长地久

    阳光明媚的周六下午,副班长张乃龙带着王金龙、邹建两名战士出发了。他们要去给营区内外的标语刷漆上色。

    中队有中队部和班执勤点两个营区,连通上下营区的主要是一条长达1400米的盘山路,高度落差达到80米,两个营区之间的通勤可以用“上山下山”来形容。

    为了方便执勤训练生活,官兵们自己动手,披荆斩棘,在山腰间开辟了一条步道,把1400米的路程缩短至400米。这便是中队的“网红”景点——“忠诚小路”。

    张乃龙介绍道:“小路一开始也就是一条比较陡峭的土路,走起来得时刻小心脚下。后来大家拍了拍土,垫了些砖才算是有了像样的台阶。2021年中队又号召带领全体官兵,给小路来了一次全方位的大升级。”

    回忆起当时修路时的情景,王金龙十分感慨:“当时中队全员参与,砌砖、和水泥,大部分同志也不会啊,好多都是现学的,和水泥也是我当时现学的。大家干得热火朝天,一下哨就来,155个台阶,每一段都有我和的水泥。这里还有我们自己用鹅卵石拼的‘四有’‘我爱中队’等字样,都是大家最真挚的情感表达。”

    岩壁上的“中国梦,强军梦”,写在石头上的“黄河哨兵”“忠诚”“奉献”,院墙上的“从这里走向战场!”……随着一路上的标语,张乃龙和战友来到了山下的班执勤点。营区里有一面大护坡,上面漆着“铁心向党”4个大字,这也是他们今天的最后一站。

    “为‘铁心向党’上色,感觉很有仪式感,始终提醒着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坚定听党话跟党走。”邹建这样说道。

    “忠诚小路”、红色标语、“铁心向党”,就像一幅幅由中队官兵以山崖与大地为画卷共同绘就的“石头画”,这些“老战友”们见证中队每一名官兵的成长。它们与官兵平凡的坚守相互辉映;它们铭记着官兵深深的情谊;它们承载的故事也将继续激励着一代代官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传承“黄河哨兵”精神的路上,中队先后9次被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2023年被评为“四铁”先进单位,新时代的官兵们将继续在平凡的坚守中书写不平凡的篇章。

    文/郑皓阳 图/冯朵


作者:郑皓阳
文章来源:解放军生活 转自: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