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AI艺术拍卖会惹议 逾6000人联署抵制

华夏经纬网 > 新闻 > 国际新闻      2025-02-21 11:32:46

图:数字艺术家雷菲克.阿纳多尔创作的《机器幻觉》,对国际太空站120万张影像数据进行了人工智能(AI)重构。

人工智能(AI)艺术版权属于谁?国际拍卖行佳士得(Christie's)从2月20日起在美国纽约首次举办AI创作艺术品的拍卖会。此举引发争议,截至20日,已有逾6000人签署联名信,以“侵害人类艺术家利益”为由呼吁取消拍卖会。随着AI技术的进步,有关艺术作品的“版权边界”受到关注。有分析认为,这场拍卖不仅挑战了传统艺术的边界,也将科技革新与艺术伦理的冲突推向风口浪尖。\大公报记者 戚佳洁

【大公报讯】当地时间2月20日,纽约佳士得启动其以“增强智能”(Augmented Intelligence)为主题AI艺术专场拍卖会,预计将于3月5日结束。目前官网发布了34件AI艺术品并公开了估价,创作者从20世纪60年代的早期AI先驱哈罗德.科恩,到当代艺术家如雷菲克.阿纳多尔、品达.範.阿曼、亚历山大.雷本等等,相当一部分是“数字原生作品”,即完全依赖AI等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介创作。

在所有作品中,品达.範.阿曼的作品《新兴面孔》估价最高,高达18万至25万美元,由神经网络驱动机械臂自主完成,被视为AI生成艺术的重要里程碑。雷菲克.阿纳多尔的《机器幻觉》估价15万至20万美元,对国际太空站120万张影像数据进行了AI重构。

佳士得表示,他们预计此次拍卖将带来至少60万美元的收益,还称大多数拍品将接受加密货币支付。尽管佳士得对AI艺术品持相当正面的态度,但拍卖会引发强烈争议。截至20日,已有逾6000人联名抗议,指控AI模型通过“未经授权的版权作品训练”,剥削人类创意,是一场“明晃晃的大规模剽窃”,而佳士得的高价拍卖行为被指默许这一系统性侵权。

AI变艺术创作双刃剑

联名信中指出,AI模型及其背后公司通过剥削人类艺术家的无偿劳动,开发与人类创作者形成商业竞争的AI产品。联名信的签署人之一、音乐家兼艺术家艾德.牛顿.雷克斯表示,佳士得的高价拍卖行为,变相鼓励了AI公司对艺术家劳动成果的窃取。

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参与拍卖的艺术家之一亚历山大.雷本则认为,艺术的未来不是AI与艺术家的对决,而是艺术家如何利用AI,以我们从未想像过的方式突破界限。佳士得数字艺术总监妮可.塞尔斯.吉尔斯回应称,AI是“增强而非替代人类创造力”的工具,并强调AI使用“受控于创作者意图”,且数据训练多基于艺术家自身的作品。

AI生成作品 版权争议不绝

从2022年美国游戏设计师艾伦使用AI软件《太空歌剧院》夺奖以来,有关AI与艺术创作以及版权的争议不绝。AI生成作品的版权认定问题存在几个争议:首先,AI生成的艺术作品是否构成作品,享有版权;其次,如果AI生成的作品享有版权,该版权属于创作者还是AI开发者。

影视导演、AI创作者小葱(化名)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AI作品而言,如果艺术家们应用AI创作出的作品是一种观念性的表达,而非着重于技法本身,那么AI创作的作品也是一项艺术。小葱说,从版权争议的角度而言,如果艺术家利用AI轻易地“复刻”某一IP(知识产权),如迪士尼的米老鼠,这是对创作者非常不尊重的行为;但如果艺术家只是学习这一IP的风格,这里就存在一个灰色地带。她提到,创作者们在绘画、影视制作等的学习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学习、模仿其他创作者及作品的过程,这种学习和AI的学习,本质的区别在哪里呢?以艺术史来讲,它也是从模仿开始诞生的,那这些模仿又应该如何去界定?小葱认为,当中本身就是一个灰色地带,存在更多的讨论空间。

针对AI创作的版权问题,美国著作权局(USCO)1月29日发布的AI问题报告给出了原则性的意见:用户单纯向AI系统提供提示词生成作品,不享有版权。不过,如果创作者将自己的作品输入到AI系统里进行调整,例如为插图增加3D效果。作品中的电脑生成元素依然无法申请版权,但如果原始作品能够被识别,其中“可感知的人类表达”仍然受到版权保护。

佳士得这场AI艺术专场拍卖所引发的争议,AI与艺术、技术革新与艺术伦理的激烈碰撞已被摆在聚光灯下。 (综合报道)

文章来源:香港大公报
责任编辑:姚思寒
寰球热点
国际观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