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苏军地合力为96岁抗美援朝老兵完成心愿——
老兵的原始档案找到了
■张建军 李 刚
“孙老,您最近身体还好吗?”“我这心事了了,心情好了,身体也好了!”近日,安徽省砀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王光华,与居住在江苏省丰县的砀山籍抗美援朝老兵孙传信视频连线,让孙传信感动不已。
孙传信所说的心事,源于一份多年前不慎丢失的档案。循着这件心事,笔者辗转多地采访,皖苏军地携手帮助耄耋老兵完成心愿的暖心故事浮出水面。
今年96岁的孙传信,出生于山东省华山县高寨乡六区高寨村(现安徽省砀山县葛集镇高寨村)。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一腔热血的孙传信参军入伍,随部队入朝作战,先后参加大小战役6次。1962年,退役后的孙传信到黑龙江省铁力县林业部门工作,并在铁力县安家。1989年,孙传信退休,跟随四女儿孙浩在丰县生活。
“退休后,父亲的记忆力开始衰退,听力也因当年在战场上受损而逐年下降,身体大不如前。”孙浩说,“但讲起当年在部队的经历和战斗往事,他总是精神头十足。”
因当年条件所限,孙传信的参战档案不慎丢失,导致他抗美援朝老兵身份认定遇到难题。他时常看着几张泛黄模糊的黑白军装照愣神叹气。“因为找不到档案,父亲此前没有领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他嘴上不说,其实心里很难过。”孙浩告诉笔者,这些年,他们也曾试图联系寻找,但因时间太久一直无果。
去年初,丰县人武部联合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点亮老兵微心愿”关爱行动,广泛征集整理参战老兵和退役军人的心愿。得知消息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孙浩陪同父亲走进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寻求帮助。
“孙老一遍遍向我们讲述他的参战经历,说到档案无法找到时,他脸上落寞的神色让人心疼。”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葛海峰回忆,了解相关情况后,他们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查找。
距离孙传信参军入伍已70余年,加上地方行政区划几经调整、部队整编,参战档案查询难度非常大。工作人员前往县人武部、人社局取证,均没有找到移交档案的记录。在孙传信曾经工作的铁力县林业部门,也不见档案踪迹。
“回原入伍地找,或许会有档案存根。”一筹莫展之际,丰县人武部干事杨甜甜建议扩大查找范围。与砀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沟通协调后,他们动身前往砀山。
为尽快帮孙传信找回档案,两地工作人员成立工作组,分头前往相关单位查询。起初,他们并未查到孙传信的名字,随着调查深入,一个地址、家庭成员、入伍时间等信息与孙传信极度相似的名字——孙傅信,引起了工作组的注意。
“一直找不到,会不会是名字录错了?传的繁体字‘傳’与‘傅’相似……”循着这一思路,工作组立即重新检索,最终他们在砀山县档案馆查询到一份纸质原始材料,经多方比对确认,这份材料档案正是老兵孙传信的。砀山县人武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为孙传信出具证明,证实了孙传信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担任某炮连班长的身份。
“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了!太感谢你们了!”抚摸着参战档案复印件,孙传信难掩内心的激动。他再三叮嘱女儿一定要给砀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所有工作人员挨个打电话,感谢他们多方奔走为自己查找丢失多年的档案。
“老兵的心事,就是我们的大事。为他们服务是我们的职责,更是我们的荣幸!”砀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与孙传信建立热线联系。今年春节前夕,得知老人牵挂家乡,却因身体原因无法回乡时,砀山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带领工作人员前往丰县,为孙传信送去家乡特产和家乡人的慰问祝福,还详细介绍砀山县尤其是高寨村多年来的发展变化。看着远道而来的家乡人,听着熟悉的乡音,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
“孙老,您要保重身体,我们给您定制了崭新的志愿军军装,过段时间再去看您,帮您拍照留念。”视频尾声,王光华大声说道。“好!太好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电话那端,孙传信情不自禁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听着老人铿锵有力的声音,王光华也一同跟着哼唱起来……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