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榴弹教育》——
抗战岁月中的一部军训教材
■李 林 赵志行
《手榴弹教育》学习读本书影。河北省档案馆供图
在河北省档案馆里,珍藏着一册镌刻着岁月痕迹的《手榴弹教育》学习读本。该读本由冀中军区第十军分区司令部翻印,纸质已经泛黄,封面有所破损,但字迹较清晰。全书分为“手榴弹之研究”“手榴弹投抧(掷)教练”和“附录”3部分,内容详细,注重实战,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官兵开展手榴弹投掷训练的历史。
手榴弹因其构造简单、使用方便、杀伤力大等特性,在战争中广泛使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我军缺乏重型火力武器,手榴弹仍是我军官兵手中较普遍、也是成本较低的高杀伤性武器。为了全面提升官兵对手榴弹的认知水平和使用能力,我军组织人员编订了《手榴弹教育》学习读本,为官兵的训练和战斗提供指导。
手榴弹种类较多,该读本按照不同标准将其分为多种类型。从作用上来看,分为攻击型和防御型两种;从性质上划分,有普通手榴弹和特别手榴弹(如烟幕手榴弹)两种;依据爆炸方式,又可分为碰炸和空炸两种。
这一时期,我军使用最多的是边区兵工厂生产的木柄手榴弹。该手榴弹由弹体、炸药、发火机关、弹尾4部分构成。我军缴获的日伪军的手榴弹以瓶型手榴弹、曳火手榴弹为主。
读本中介绍,手榴弹的保管非常重要。为了防止受潮,需要将其放置在空气流通的地方;搬运及携带时要防止磕碰,以免发生危险;切勿让手榴弹接近明火和强光照射,以免发生爆炸。
此外,更为关键的是让官兵学会手榴弹正确的投掷方法。该读本用大量篇幅详细介绍了不同投掷方法,强调投掷速度、距离及准确程度与投掷方法的密切关系,指导官兵熟练掌握多种投掷方法。
以木柄手榴弹为例。读本要求,投掷时先取下火线盖,然后将火线圈拉出,再向目标用力投掷。熟练的投掷手能预估手榴弹拉火后与爆炸的间隔时间,投掷前常以右手握住弹柄,左手打开火线盖,拉出火线圈后停滞一下,然后再投掷。这样可有效避免手榴弹到达目标尚未爆炸,被敌人拾起反投的情况。
读本还特别提醒,在投掷日造手榴弹时,要先按住保险,将顶盖旋下,再将火线圈套在右手小拇指上,握弹体投出即可。
读本指出,投掷姿势主要包括立姿、跪姿和卧姿。在操场投掷时,教练一般不设置目标,待官兵熟练基本动作后,再设置多种目标。练习行进间投掷则需在不同地形条件下进行。投掷前,教练需先对手榴弹的构造进行简单讲解,明确投掷姿势、动作顺序、要领及注意事项,并进行示范动作。
在日常训练中,会有实弹投掷环节。读本要求,实弹投掷前训练单位需要向上级报告并通知附近友军、地方机关和群众。投掷过程中,指导者通常由排长担任,负责指导投掷动作并发出掷弹口令;记录者一般由班长负责,详细记录投掷情况;发弹员一般由排长或班长担任,负责分发手榴弹。
在实战中,官兵会面临不同目标。因此,读本对日常训练中的多种场景,包括对门窗的投掷、对碉堡的投掷、对超越隐蔽物的投掷、对壕沟的投掷、对坦克和装甲车的投掷以及冲锋投掷等作了详细规范。其中,在操场开展投掷距离测试最为频繁。该读本中规定,投掷40米为100分、35米为80分、30米为60分。
《手榴弹教育》学习读本作为抗战时期我军的重要军事训练教材,为官兵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手榴弹知识和实用的投掷技巧,帮助他们在艰苦的抗日战场上更加有效地运用这一武器。这个读本还体现出我军在装备使用和军事训练方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严谨性,是我军军事智慧和战斗精神的见证。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