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易庄村的乡村振兴路上,活跃着一群老兵——
携手深耕乡野沃土
■王志敏
在河北省唐山市易庄村采访,笔者心中有不少疑问:村里要开展环境整治志愿活动,为什么村干部在大喇叭里一招呼,村民们就积极响应,自带工具参加活动?多年来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开展农业生产的村庄,为什么短短一年多时间就把村民拧成一股绳,将零散的耕地整合起来,让“巴掌地”变成“丰产田”?
易庄村老党员李春祥的一句话,道出乡亲们的心声:“我们村有这么一班人,真心实意为村里谋发展,尽心尽力领着大伙干,所以大伙心气特别齐。”
李春祥提到的“一班人”,指的是以易庄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王金刚为代表的党员干部队伍。巧合的是,这支队伍中,不少成员都有军旅经历。
2023年,唐山市民政局干部、退役军人王金刚,被组织选派到易庄村驻村。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王金刚,曾在部队服役10多年。长期在部队从事后勤工作,王金刚养过猪、犁过地、种过菜,对农村和土地不仅熟悉,更饱含深情。
抱着“不辜负组织信任”的想法,接到驻村通知后的第3天,王金刚收拾好行李,带领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其他两名队员奔赴易庄村。
“其他两名队员和我一样,也是退役军人。”王金刚告诉笔者,两名队员不约而同选择投身乡村振兴,是出于和他一样的想法——“老兵老兵,要处处争做排头兵。有机会为乡亲们做点事,我们义不容辞”。
一行人抵达易庄村,接待他们的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山。李山热情地向大家介绍村里的情况,举止中透着沉稳干练。大家一聊才知道,李山也是一名退役军人。
“相同的从军经历,瞬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王金刚回忆,那天他们聊了很久,从军旅往事聊到村庄发展,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咱们都当过兵,应该一起把工作干得更好。”老兵们达成共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老兵们和其他村干部研究后认为,要把村里的大事小情办好,先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党组织。严格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依托党员示范户密切党群关系,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和村务公开制度,帮助群众解决棘手问题……经过努力,易庄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显著增强。
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具体该从哪里着手?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投向发展村集体产业。然而,易庄村建设土地稀缺、可用资金有限。发展什么产业项目?大家犯了难。
“那段时间,我们白天兵分几路外出考察,晚上聚在一起交流讨论。”王金刚说,几番研究下来,大家的目光锁定在光伏发电项目上——“发展‘阳光产业’契合生态环保要求,占地和投入相对较少,见效更快。”
理想虽然美好,现实却充满挑战。为了争取补助资金,王金刚和李山不辞辛苦,奔波往返于市、县相关部门;为了取得村民的支持,他们多方走访,说明“阳光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经过不懈努力,易庄村光伏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如今,项目主体框架已基本完成,镶嵌在框架上的一块块光伏板,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项目并网发电后,可以为村集体带来可观的收入。”王金刚笑着说。
“推进易庄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易庄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具备良好的耕种条件。”王金刚告诉笔者,长期以来村民收入有限,是因为村里农业生产以传统的“一家一户”零散经营为主,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为提高生产效率、激发发展潜能,工作队和村干部挨家挨户跟村民“算细账”,说明盘活土地资源的益处。1个多月的努力下来,80余户村民同意参与土地流转。
2024年秋天,易庄村首批流转的土地,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经营迎来丰收,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户均增收数千元。此后,更多的村民同意出让土地。借助“种粮能手+合作社”的集约化经营模式,易庄村如今已初步形成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链条。
正值春日。走进易庄村,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热火朝天,绿油油的麦苗一行行、一片片向远方铺展,300余米长的彩绘文化墙扮靓村庄,新建的村委会文化活动室人气十足……“这都得益于我们有一支好的干部队伍。”一位村民说。
“驻心者,民必亲之;实干者,功必成之。”在前不久撰写的一份阶段性工作总结中,王金刚这样写道。在他看来,乡亲们淳朴实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容不得半点虚假和不切实际,“必须脚踏实地多办实事,让乡亲们切实得到实惠”。
“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更何况我们在部队锻炼过,应该把工作干得更好。”李山接过话茬,笑着补充道。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