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场里走来的勇士
■谢祥文 本报特约记者 徐文涛
谢晓晖(站立者右)参加“消防安全进校园”主题活动。
谢晓晖受伤前留影。
谢晓晖(前)和队友在骑行途中。
7年前,随着公安消防部队退出现役,41岁的谢晓晖从福建省永安市消防救援大队消防监督岗位退休。
如果不是身体实在不允许,谢晓晖说什么也不会年纪轻轻就告别挚爱的岗位和兄弟般的战友。哪怕转隶到地方,哪怕脱下军装,他还是愿意继续在消防大队战斗下去。
一切的一切,源自2004年7月26日那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身处一线观察火情时,猝不及防的爆炸瞬间扼住谢晓晖命运的咽喉——全身烧伤面积达75%,让他彻底失去原本俊朗帅气的面容。
医生曾判定谢晓晖“活不成了”。可他不仅活了下来,还重新回到部队,努力地、认真地工作了十几年。2018年恋恋不舍脱下军装后,本可以安心休养的谢晓晖,又义无反顾投身消防公益宣传领域,继续“尽己所能往前走”。
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谢晓晖无疑就是这样的人——
他顽强地向命运发起挑战,将满身的伤痕,熔铸成坚不可摧的“盾牌”。
活下来要面对的,或许比死亡更残酷
没有人能够想象,如果那场大火没把谢晓晖团团围住,他会拥有多么精彩的人生——
他英俊帅气,一米八七的个头,国字脸,笑起来特别阳光;他“天生是当兵的料”,负重5公里跑、爬梯登楼,大长腿能把战友们甩出老远;出事前不久,27岁的他刚刚晋升正连职,和相恋多年的女友组建家庭……
意外来得猝不及防。那天暑热难耐,时任永安市消防救援大队防火参谋的谢晓晖正在值班,突然警铃大作。两辆消防车鸣笛启动,谢晓晖和十几名战友跳上车,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
发生火灾的是一家蚊香厂。谢晓晖和战友们赶到现场时,三层的厂房已是一片火海。谢晓晖迅速登上二楼观察火情,寻找没来得及撤出的工人。突然一声巨响,与厂房相邻的原料仓库整体坍塌。受撞击和挤压,仓库内大量正在燃烧的碳粉、木粉与受热的空气形成高温气浪喷射而出,一下子把谢晓晖卷了进去。
谢晓晖永远无法忘记那个瞬间:灼热的气浪扑向全身,“像被扔进熔炉”。但他当时并不觉得很疼,仍挣扎着站起身来,踉踉跄跄走出火场。他那时全然不知,自己脸部、躯干、四肢的大部分皮肤和神经末梢已深度烧伤,没有了痛觉。被紧急送往原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时,谢晓晖已生命垂危。
原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烧伤科医生陈明良,仍然记得第一次见到谢晓晖的情形:“他的眼睑、耳朵、鼻子、下颌严重烧伤坏死,双手烧得变了形,全身几乎看不到完好的皮肤。”
持续的专家会诊,紧急输血抢救,在创面临时覆盖猪皮防止感染……医护人员拼尽全力,终于保住了谢晓晖的生命。然而,对谢晓晖来说,活下来将要面对的,或许比死亡更加残酷。
他毁容了,原先帅气的五官,只剩下“五个孔”。此后3年,他经历38次全麻手术,72次植皮治疗,术后每次换药都得好几个小时,疼得全身抽搐。战友们来看望他时,隔着无菌病房的玻璃向他敬军礼。他无法抬手,只能动一动脚趾作为回应。
谢晓晖想过一死了之,但妻子的呵护、战友的鼓励和组织的关怀,让他没有迈出那一步。尽管将要面对的未来无比残酷,他最终还是勇敢地选择了接受。
“身体功能恢复和整形治疗期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要成为别人的负担。”谢晓晖对自己发了狠,“死不了就要重新站起来!”
重回部队,还是普通一兵
谁也没想到,当谢晓晖可以出院时,他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回永安市消防救援大队看一看。
那时,谢晓晖的身体还远远没有恢复,皮肤又薄又脆,稍一牵扯就丝丝往外冒血;僵硬的四肢,每伸展一下,都撕心裂肺地疼。
尽管如此,谢晓晖还是让妻子为自己换上军装。出发前,他心里想着“见到战友不要哭”。然而,当坐着轮椅来到营区门口,看到战友们整齐列队、以齐刷刷的军礼相迎时,他情感的洪水还是决堤而出。
顾不上身体的疼痛,谢晓晖吃力地抬起右手,向战友们敬了一个并不标准的军礼。他曾是这支队伍中响当当的训练标兵,一次次与战友出入火场。那一刻,他多想重新回到队伍中,继续与战友们并肩战斗。
回到家中,再次面对漫长痛苦的治疗时,尽管每次掰关节还是会钻心地疼,皮肤因无法排汗还是会奇痒难忍,但谢晓晖心中多了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早日归队”。
从只能卧床到重新站立,从寸步难移到独自行走,谢晓晖的身体机能慢慢恢复,生活渐渐能够自理。2007年夏天,谢晓晖向永安市消防救援大队提出申请,重新回到日思夜想的部队。
考虑到谢晓晖的身体,起初单位领导给他安排相对轻松的工作。谢晓晖不想被“特殊对待”,几次提出申请,来到消防监督的岗位上。
外出开展消防监督检查时,谢晓晖坦然出门,大方地用自己那张鲜明的脸和裸露的皮肤,告诫人们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消防救援大队积存了多年的出警记录,谢晓晖主动把整理工作揽过来,用变形的手指一张张梳理、抄写,汇编成几十册卷宗。因身体原因,他没办法再冲锋在救火一线,但战友们执行任务归来,他准会守在大门口迎接,关切地询问有没有人员受伤,帮大家清洗装备。
重新回到部队的谢晓晖,还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训练时间表。从起床出早操到整理内务,从理论学习到业务培训,从身体机能训练到体能训练,都作出细致安排。他跟单位领导说:“回到部队,我就是普通一兵。”
当好山区消防安全宣传员
2018年,随着公安消防部队退出现役,谢晓晖脱下心爱的军装。人们以为这位勇士会安心在家休养,没想到谢晓晖转过身来,开启一段别样的人生。
在20多年的消防工作中,谢晓晖注意到,永安周边多为山区,村庄点多面广。一旦发生火灾,常常是“车到场,火烧光”。为此,谢晓晖想到通过骑行的方式,在山区宣传消防知识,在更多群众心中筑牢消防安全“防火墙”。
早些年,为增强身体灵活性、锻炼体能,谢晓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一支骑行团队,走街串巷开展消防安全方面的宣传。退休后时间充裕,他将更多精力投入这项工作中。
和此前从事消防监督检查工作时一样,到山区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时,谢晓晖毫不掩饰自己的形象。“只要能让人们增强防火意识,减少火灾的发生,我有什么豁不出去的呢?”谢晓晖说。
退休7年来,谢晓晖和骑行团队的队友们深入大山里的一座座村庄,走家入户传授“防火经”,帮助村民检查电气安全隐患,为独居老人安装简易烟感报警器,打通基层消防安全治理“最后一公里”。
永安气候闷热潮湿,山路崎岖。身上布满疤痕的谢晓晖,骑车骑得稍远一点,就会感到身体不适。不过,他从没想过放弃。在他眼里,这条骑行之路不仅帮他继续追寻生命的价值,也让他收获许多意料之外的风景:“熟悉的村民会隔着老远向我们打招呼,有的小学生会向我们敬队礼……”
其实,戴着头盔墨镜、身穿运动服骑行的谢晓晖,亦是别人眼中的风景。这些年,在谢晓晖的带动下,不断有骑行爱好者加入他们的队伍,投身消防安全宣传。截至目前,骑行团队已发展为11支分队,志愿者超过200名。
浴火重生,本色不改。一组数据记录着谢晓晖和团队这些年的骑行轨迹——6本骑行日志,记录着一个个乡村消防隐患;48张手绘地图,标注出163处古建筑消防重点……
脱下军装的谢晓晖,用他特有的方式继续往前走,守护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续写着一位勇士的坚强与光荣。
受访者供图
制图:扈硕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