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脊横棱震敌胆
——中国古代兵器之锏
■曹 波
锏是一种短柄打击类兵器,无刃,上端略小、下端有柄,材质为铜或铁。古代战场上,锏无利刃的锋芒,但凭借重量带来的强大冲击力和使用者灵活的技法,面对身着重甲的敌人时,也能造成致命打击,其厚重的质地还能使敌刀剑卷刃破损。此外,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视为刚正不阿的象征,代表着权威与正义。演义小说中,宋太宗赐予八贤王赵德芳的金锏,被赋予“上打昏君,下诛佞臣”的权力。在多部小说戏曲中,用锏者或身怀绝技,或肃穆威严。久而久之,锏便在人们心中形成公正、威慑、强大等正面形象。
锏和鞭形制相近,属同类兵器,古代典籍常常将鞭锏并谈。二者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锏身有棱无节,顶端无尖,外形似简,因此原名为“简”,锏体横截面多为方形,而鞭多为六角形。锏主要由锏身与锏柄两部分组成。锏柄与锏身连接处有护手。锏柄末端有环,可穿丝弦或牛筋悬挂于手腕,在战场厮杀时既方便拿取,也可防止冲锋时脱落。
隋唐之后,因重装骑兵盛行,被视为破甲利器的锏在战争中受到重视。至宋朝,锏的使用更为广泛,如《武经总要》有载:“铁鞭、铁简,两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人有作四棱者,谓之铁简,言方棱似简形,皆鞭类也。”明朝中期以后,火器的压倒性优势使刀剑、重甲逐渐退出主战序列。作为破甲利器的锏,实战效用减弱,开始向礼仪用具过渡。至清朝,锏逐渐归于礼仪类兵器,如《皇朝礼器图式》中记录有“绿营双锏”,即“本朝定制,绿营双锏,炼铁为之,左右双持。通长各二尺七寸一分五厘,锏长各二尺一寸,圭首方棱。銎为铁盘,厚一分五厘,重各一觔六两有奇。柄各长六寸,围三寸,木质髤朱,末钻以铁。”该书为清代官方礼器图谱,系统规范仪仗兵器形制,可见该锏用于皇帝大阅、仪仗队列,象征威仪而非实战。
锏的用法多以砸、扫、戳为主。由于其重量远超寻常刀剑,使用者需要具备强大的臂力,方能运用得游刃有余。实战中,战将通常双手各持一支,配合运用,在紧急情况下,也可猛力将锏投掷出去袭击敌人,这招又叫“撒手锏”。在古代演义小说中,提到了众多使锏名将。比如,《隋唐演义》里,尉迟恭和秦琼是使鞭用锏的勇将,其二人“三鞭换两锏”的故事家喻户晓。由于两人勇猛无比,后世将他俩作为门神敬奉,贴在门上以保平安。《说岳全传》中也提到,牛皋手舞双锏,拍马迎战,其锏法如风驰电掣,杀得金兵溃散。
在锏的发展过程中,因其独特的魅力和不同使用需求,逐渐演变出多种多样的锏型。其中,八棱锏、凹面锏、狼牙锏、平棱锏、四棱锏、少林方楞铜锏、混元锏及亢龙锏等,均是比较有名的锏型。锏从军事领域淡出后,除礼仪用锏外,更多存在于民间武术套路中,以独特的文化方式,继续传承于世。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