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枪劫弹药
■张 苗 马忠达
1932年5月,湘鄂赣苏区深陷国民党军“围剿”重压。红16军依托幕阜山的复杂地形,运用游击战术与敌军周旋。其间,红16军第9师突发奇兵,围攻江西省铜鼓县丰田镇,全歼国民党军第77师罗霖部1个整营,缴获“汉阳造”新步枪200余支。
缴获的这批步枪因枪托涂红漆,被红军战士称为“红杆子”。然而,战士们翻遍敌军驻地,也没找到子弹。据国民党俘虏供述,原来,该营换装新步枪后尚未补充弹药,原有子弹在先前与红军的战斗中已经耗尽。
当时,枪支弹药奇缺,很多战士还使用马刀和红缨枪。之后几天,红军千方百计寻找子弹来源,宣传科还编创快板:“红杆子枪,真真好,可惜子弹少!有枪冇(即没有)子弹,你说怎么办……”快板一经传播,当地群众知晓红军为弹药短缺所困扰,纷纷帮助找寻。
一天,上高县地下党员老徐以杂货店老板身份为掩护,来到红16军军部驻地高村送货,同时送来一份情报:国民党军计划经锦江水路运输3船弹药至上高县,打算转陆运到铜鼓县丰田镇。而且,上高县城防空虚,只有1个保安中队,很容易对付。
很显然,闭塞的山区导致信息滞后,敌人尚不知丰田镇已经失守,还在忙着运送弹药。良机不可失。红16军军部立即研究决定由第7师一部昼夜奔袭,劫取这批弹药。
第7师师长命部队伪装成国民党军接应部队,分头行动。一方面,红军便衣侦察队配合地下党老徐控制守军通信总机台,迫使台长致电上高县政府谎称“第77师部队即将接收弹药”。另一方面,大部队继续向上高进发,化装成国民党军进入徐家渡。当大部队抵达上高城西门外时,国民党官员误以为“友军”到来,竟鸣放鞭炮、列队欢迎。第7师师长借机下令缴械,兵不血刃控制全场。此役缴获子弹3船、银元30余担,成为红军“无弹药消耗作战”的经典案例。
这两场战斗,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小规模歼灭战”的范本。其成功源于三大要素:一是群众基础的深度激活,从地下党员的信息传递到支前民工的物资运输,凸显了开展人民战争的独特优势;二是战术创新的灵活运用,充分利用轻装部队机动敏捷的特点,运用化装突袭的欺骗战术,顺利达成战术目的;三是情报网络的多维渗透,国民党军因山区通信滞后陷入信息孤岛,而红军依托地下党组织构建起“单向透明”情报网,从弹药运输路线、守军布防到通信节点控制,各环节都渗透着情报网络的精密运作。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