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核扩散”风险增加
■王大宁
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发布的B61核弹照片。
近期,随着俄乌冲突局势和美欧俄关系的急剧变化,欧洲多国在“核武装”问题上密集发声。欧洲国家的安全焦虑和“拥核”言论迅速传导到美国的亚太盟友,引发各界对“核扩散”的忧虑。
3月7日,波兰总理图斯克称,波兰必须追求最先进的能力,包括核武器和现代化的非常规武器。12日,波兰总统杜达呼吁美国在波兰部署核武器,以应对俄罗斯可能采取的行动。图斯克与杜达在很多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对于核武器的立场却罕见一致。今年2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表示,如果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作为替代的安全保证,北约应向乌克兰归还核武器。
“核武装”论在亚太地区的日本和韩国也多次被提及。韩国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可能“部署战术核武器或拥有自己的核武器”。日本也曾表示,应讨论类似北约“核共享”的安排。日本还在向《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提交的国家报告中删除以往报告中提到的“无核三原则”内容。澳大利亚也谋求重启20世纪70年代的核武计划。
核武器自问世之日起,就面临巨大扩散风险,这是由核武器的威力及战略价值所决定的。核武器被很多国家视作“大国标配”,不仅有助于满足维护国家安全之需,而且是彰显国家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象征。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突破核武器技术瓶颈的难度在不断降低,“核扩散”风险进一步增加。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于2022年发布报告称,全球核武库在未来10年会触底反弹,20世纪80年代以来核弹头数量持续削减的趋势将发生改变,全球核裁军进程或迎来重要转折点。不少专家认为,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以及欧洲的德国、意大利、荷兰、波兰、瑞典、挪威等国,在技术上都是“核门槛国家”,只要具备充足时间“窗口”和资源投入,都能成功研发核武器。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核门槛国家”一旦“破门而入”,将导致地区安全局势剧变。
评论普遍认为,当前核扩散风险骤然高企的首要原因,是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战略转变及美国主导的“核共享”机制的负面效应。“核共享”模式的实质,是美国与北约盟国达成的一种“延伸核威慑”制度安排,即美国有条件地将部分核武器控制权交给北约无核成员国,这本身就破坏了国际核不扩散体系。
近期,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俄乌冲突态度骤变,并刻意淡化对盟友的安全责任,引发北约内部信任危机。特朗普公开质疑欧洲盟国“过度依赖美国核保护伞”,并表示可能从德国、波兰等国减少甚至撤走驻军。欧洲各国发现,美国主导的“核共享”不是“防弹衣”,已成为束缚欧洲“战略自主”的锁套。尽管欧洲“核自主”呼声日渐高涨,但表态最积极的法德两国都强调,欧洲增强核力量只是辅助而非取代美国核保护。
欧洲国家的安全焦虑已迅速传导到美国的亚太盟友,“核武装”因而被频繁提及。分析人士指出,随着美国转向“新孤立主义”,一些国家可能借助美国力量,把核武器部署在境内,趁势逐渐发展独立的核力量。一旦某国开始突破“核禁区”,可能引发“破窗效应”和连锁反应。其他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相继效仿,将导致预防性打击乃至核对抗风险升级。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