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重温英烈的故事
■齐 进
“读着英烈的故事,我觉得他们‘活’了”“英烈的故事,读着读着眼泪就下来了”“读完英烈的故事,我的心敬了、静了、净了,身上更有劲了”……
去年某基地开展“清明祭·读英烈故事”活动后,很多官兵写下真情力透纸背的读后感。今年清明节,该基地计划再次开展这项活动,让官兵在重温英烈故事中祭英烈、学英烈。
英烈离去了,但他们当年胸怀大义、英勇牺牲的事迹,却以故事的形式,留在了陵园展览室的册子里、墙板上。这些故事,讲述着血与火的历史,展示着英烈们用生命和忠诚践行的信念。
故事是形象化的语言。读故事,就是把形象化、情节化的描述进行影像再现。英烈的故事,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深入人心的,是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发人深思的,由此内化于心,会成为一种根植灵魂的信念。
哲人有言:“当一个英雄的故事被大家一直所知晓时,他就鲜活地永存于世。”清明节前后,给英烈深情鞠个躬、庄重敬个礼,然后静下心来重温他们的故事,就会知道当年的他们是如何将年轻的生命,铺展成灿烂的晚霞;是如何把悲壮的牺牲,化作胜利的黎明。
钱穆先生曾说:“重温历史故事,是一种对历史触摸般的学习。”在一些年轻军人心里,英烈既是遥远的存在,也是模糊的影像,“在历史课本上那几行,就是英雄的一生”。每一名为国捐躯的先烈都应被敬仰,每一种舍身报国的壮举都应被铭记。在烈士陵园里,在英烈雕塑前,重温英烈的故事,与英魂“对话”、与崇高“并肩”,英烈的形象就会在我们心中复活再现,强国的斗志就会更加澎湃激昂,强军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定前行。
前不久,一段名为“读李大钊”的短视频火了。视频中,面对李大钊雕塑,作者朗诵李大钊的《狱中自述》:“达到建立一个恢复民族自主、保护民众利益、发达国家产业之国家之目的……”读毕,作者自语:“我能感受到他38岁的心跳,能听到他‘新造民族之生命’的呐喊”。
“好故事的一个重要标准, 就在于它有教育意义。”无论何时何地,好故事的力量总是深深地嵌入历史文化的脉络中,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静心重温英烈的故事,他们“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凌云壮志就会具象,“救国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的英雄气概就会泛活;读着读着,就会“听到”他们鏖战沙场的怒吼,就会“看到”他们昂首刑场的背影。这样的诵读,“让生者有那永恒的爱,让逝者有那不朽的名”。
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清明,重温绿叶对根的情感,用英烈的故事点亮我们的心灯,把敬仰之情转化为强军之志,就一定能在品味“活着的历史”中,感受英烈魂,激荡英雄气,得到“心灵的升华”。
(作者单位: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基地)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