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简体

河南省淅川县渠首民兵连: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

华夏经纬网 > 军事 > 大陆军事      2025-04-02 12:54:46

  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

  ——记河南省淅川县渠首民兵连

  ■胡振芳 李 丁  

渠首民兵与库区执法人员进行水上巡逻。王 帅摄

  丹江口水库,晨雾缭绕,一群白鹭从水面掠过。渠首老民兵、河南省淅川县太子山林场场长陈人范开始了一天的巡山护水任务。“哒、哒、哒……”马达启动,小船有力地向前驶去。跟着小船,鸟儿在后面欢快地飞。

  崇山峻岭间,汉江、丹江揽蓄入怀,这一片生态水域,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或许有人不知道,就是这一泓碧水,经南水北调中线水渠调运,一路浩荡北上,不久之后便会抵达北京。

  “我已在此守护40多年。”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太子山林场,陈人范满是感慨。淅川县太子山林场共有22平方公里,是丹江水流入主干渠前的重要生态屏障。这些年来,荒山成林海,湖水变更清,渠首民兵功不可没。

  淅川县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该县民兵就加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长期以来,渠首沿线乡镇分设3个南水北调民兵护水分队。为让“一泓清水永续北上”,2023年,在上级指导下,该县从民兵护水分队抽组骨干,组建渠首民兵连。

  “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库区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我很欣慰。”2024年,习主席给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回信,让守护同一片水域的渠首民兵倍受鼓舞。

  陈人范一家是典型的“民兵之家”,他的父亲曾是该县香花民兵营民兵。受父辈影响,陈人范的儿子陈博韬长大后,加入渠首民兵连。这些年,陈博韬不仅经常和父亲一起保坝护水、巡山护林,还发动其他亲人也参与进来,“一家三代当民兵、男女老少守渠首”的事迹传为佳话。

  在淅川县,当地群众还口口相传着“独臂老人50多年坚守大坝”的故事,主人公是渠首老民兵李进群。

  1970年,李进群参与渠首闸修建工程。运土、打夯……他几乎每天都奋战在工地上。一天正在挥汗如雨施工时,李进群不幸被一根失控的钢条打断了右臂。“战友们还在等我,我要回去!”没等伤完全养好,他又回到了工地。建坝任务结束后,李进群主动向组织申请留下来看守大坝。一眨眼,已过数十年。

  每年出入队调整之时,渠首民兵连都会组织新入队民兵学习连史、聆听老民兵讲故事。如今,在渠首附近乡镇,一家三代当民兵的有34户,两代的有58户。

  淅川县境内水源区面积506平方公里,库岸线长达1050公里,丹江、灌河等水库主要支流贯穿全县15个乡镇。由于修路、耕种等原因,环库沿岸及支流的管护形势较以往复杂不少。

  近年来,渠首民兵连积极汲取老前辈们的护水经验,主动联合军地有关部门建立护水共治网,实现民兵与其他管护力量有机融合。渠首沿线乡镇率先推开“渠首民兵+普通村民”的力量运用模式,为县域边界守水护水立起工作样板。

  “一人一年植树100棵,10年一大坡”——河南省启动“民兵生态护水工程”,南阳军分区立下军令状。作为守江治水“排头兵”,淅川县人武部以打造绿色水源地为目标,建成“民兵生态护水林”,还把整山治水与促进库区群众增收结合起来,发动沿渠各村普通民兵种植果树、毛竹、芦苇等有利于水土保持的经济作物。

  “勘测完毕,水质正常!”前不久,在河南省军区组织的专项训练中,渠首民兵连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高效完成水底勘察、水质监测、杂物清理等任务,给军地专家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不仅是护水队,还是应战应急的急先锋。”渠首民兵连连长张云虎介绍,在军地有关部门支持下,他们紧贴新时代民兵使命要求,积极配套完善连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三室一库”,购置大型无人机、水上水下机器人等设备器材,组织民兵参加抗洪抢险、军地联训,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渠首民兵还充分发挥亦兵亦民的属性优势,深入机关、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宣传环保知识,同时与当地“渠首银发志愿服务队”“河小青志愿服务队”等志愿团体联合开展垃圾清理、植树造林活动,全力以赴保护好丹江口库区水质。


文章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唐诗絮
军情热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28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669841
举报邮箱:xxjb@huaxia.com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