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行为模式”料敌于先
■毛炜豪 严振华
《孙子兵法·虚实篇》指出,“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然而,自古以来,因敌而变都是说易行难。战场上,山川草木很难改变,天候水文有迹可循,只有人的行动变化莫测。可以说,战争最大的变量就是人,最大的不确定性也源于人。那么,如何才能把握敌人的变化,料敌于先呢?
传统观点认为,敌情之变主要指的是敌人作战行动的变化,面对敌情变化,要全面持续地侦察,深入细致地分析,才能因敌而变、合理应对。但在实际作战中,单纯应对敌军行动的结果,往往是被其佯动所误导、被其助攻所牵制、被其诱骗所吸引,最后或落入敌人圈套,或丧失战场主动权。
另一种观点认为,要善于洞察敌人的意图,才能料敌于先。战场上,对阵双方都想了解对方意图,怎样才能洞察对方指挥员的意图呢?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每时每刻都充满了各种声音,代表互相矛盾的情绪。人们在决策时,很多时候并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被情绪主导、被直觉左右,选择那个让自己“感觉最好”的决策选项,然后再用理性工具找出几个理由,来佐证决策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这就会造成不同时空、不同状态下,不仅不同人的决策不同,甚至同一个人的决策都可能存在差异。
行动变化不足为据,动机意图难以确定,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料敌于先?事实上,战场上指挥员的很多决策并非都经过深思熟虑,更多来自于临机反应,而临机反应时,人们更喜欢使用熟悉的“套路”来应对新情况。这就意味着,分析掌握对方的“行为模式”将有助于料敌于先。
公元234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北攻曹魏,进驻五丈原,屯兵于渭滨。其战略意图是“跨渭登原”,即从五丈原北渡渭水直插关陇交接地带,威胁魏军的右翼,其中陇西北原是“连兵北山、断绝陇道”的必争之地。可惜此计被魏国司马懿部将郭淮窥破,抢占先机率兵移屯北原,导致蜀军攻而未克。诸葛亮以“示形”之法假装西进,又被郭淮看出“攻西围是假,攻阳遂是真”,事先有所准备,最后击退了蜀军。诸葛亮一生神机妙算,却在陇西屡屡被郭淮占得先机。原因并不是郭淮更聪明,而是他善于总结对手特点,掌握了诸葛亮的“行为模式”。郭淮镇守雍凉时,曾两次中了诸葛亮之计,第一次丢了武都殷平,第二次粮草辎重尽失。为了对付诸葛亮,郭淮派人广泛搜集情报,深入研究诸葛亮用兵特点,总结出集攻防之道于一身的“六必察、五可击”。基于这些原则,与诸葛亮对阵时,郭淮灵活变化,处处先发制人、占得先机。
掌握对方“行为模式”进而克敌制胜,不仅适用于对方指挥官,同样也适用于敌军群体。比如,一代名将戚继光能够平定倭患,也是因为掌握了倭寇的“行为模式”。倭寇是海盗集聚而成的部队,飘忽不定,机动性强。数量更多的明军往往在其“声东击西”战术下疲于奔走,战果甚微,损耗甚大。戚继光掌握倭寇“行为模式”后,采取了卓有成效的克敌之策。在著名的“台州九捷”中,倭寇“声东击西”的计谋总是被戚继光识破,且完全顺着戚继光设想的方向走。这使得几乎每场战斗,戚家军都料敌于先、先机制敌,部队往往先敌到达战场、先敌占领要地、先敌展开兵力、先敌开火射击、先敌近距冲杀,迫敌于不利情况下决战。最后,通过逐次歼敌、持续耗敌,使倭寇力量不断被削弱,最终被全歼。
由此可以发现,无论个人还是群体,都存在一定的思想、文化、习俗等特点,这些抽象的特点最终会以具象的行为特点呈现出来,而这些行为特点的集合,就是“行为模式”。对于指挥员来说,有时与其去思考敌人在想什么,不如去总结他们的“行为模式”是什么。正如谨慎的人轻易不会冒险,急躁的人更容易失去耐心,贪婪的人更容易被诱骗,只要掌握不同敌人的“行为模式”,必然有助于料敌于先,从而掌握战场主动权。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