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战砺刃守海疆
——记江苏省海安市角斜“红旗民兵团”
■张志荣 本报记者 贾二兵 李弘非
3月24日,江苏省海安市角斜“红旗民兵团”组织新入队民兵宣誓。张志荣摄
春分时节,黄海之滨,云飞浪卷。
无人机编队掠过蜿蜒海岸线。女民兵汪小丽轻点鼠标,海岸线高清影像实时显示在指挥中心大屏上。“过去望远镜里寻敌踪,如今大数据中算战场。”正在组织训练的江苏省海安市角斜“红旗民兵团”领导说,插上高科技翅膀,我们民兵已成为遂行应战应急行动的重要力量。
1941年,角斜民兵组织在抗日烽火中诞生。1946年秋,华中野战军指挥部秘密进驻角斜,民兵交通员姜桂来带领10余名民兵化装成渔民,在敌占区穿梭,传递关键情报。解放战争时期,数千名角斜民兵参加支前作战,组成担架队、运输队随军转战,涌现出一大批支前英雄和支前模范。粟裕同志在回忆录中写道:“角斜民兵为这次胜利立了大功。”
1965年1月,民兵团天奎女炮班首任班长曹莲凤带领8名女民兵,冒着严寒,用算盘计算诸元、树干充当简易炮架,苦练专业技能。在江苏省军区组织的军事比武中,天奎女炮班力压男兵夺冠。近日,89岁的老团长汤长林抚摸着1966年许世友同志授予的“红旗民兵团”锦旗,对新入队民兵说:“这面旗帜,是角斜民兵用拼搏和汗水换来的。”
近年来,角斜“红旗民兵团”充分发挥地方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倾力打造与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相匹配的新型民兵队伍。2024年仲夏,该团指挥中心电子屏上,海域态势实时显示。团参谋长张增强点击“智慧动员系统”,下达集结命令。6支民兵专业分队闻令而动,快速到达指定地域。“民兵转型重塑不是完全丢弃传统,而是借助科技优势,实现换羽腾飞。”张增强介绍,近年来,他们以使命任务为牵引,组建防化分队、无人机分队、水上救援分队,做到哪里有任务,哪里就有角斜民兵。
水上救援机器人、水下探测仪……随着一批高科技装备陆续配备,角斜“红旗民兵团”在遂行应战应急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7月,民兵无人机分队参加上级组织的支援保障任务行动演练,圆满完成重要目标防卫任务。同年9月,在防抗台风“贝碧嘉”行动中,民兵应急分队驻守海堤昼夜查险,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记者在某风电场看到,11名民兵通过智能通信系统,实时监控风机所在区域海况。民兵汤华现场演示预警系统:潮汐数据、船舶轨迹、气象信息等在指挥大屏上汇聚成“数字海防图”。“传统操舟手转型无人机飞手,机枪射手兼任数据链操作员。”民兵团领导介绍,通过“人才共建”计划,实现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大幅提升。
向战砺刃,守护海疆。角斜“红旗民兵团”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在遂行支援保障、抢险救援等急难险重任务中磨砺作风、提升本领。一次,民兵防化分队训练,民兵申群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连续作业3小时,因长时间高温作业而晕倒。返回训练场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操作环节还能再压缩。”
2024年4月,该团组织军事技能比武,女民兵李爱华负重20公斤完成5公里武装泅渡,创下团队新纪录。李爱华在训练日志中写道:“筋疲力尽时,想起前辈们赤手擦炮的情景,顿时感觉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支撑着我游到终点。”
翻开民兵团战备值班日志,一组数据跃然纸上:2021年至今,处置海上险情132起,协助破获走私案件6起;2024年,在省、市组织的各项比武中,取得防化、侦察专业等5项第一……
从“一叶扁舟送情报”到“万里海疆织天网”,一茬茬角斜民兵紧跟时代步伐,在践行使命、转型重塑中奋勇争先,在抢险救援、乡村振兴中勇立潮头,用永不褪色的“红旗”精神交出一份时代答卷。
主办:华夏经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夏经纬网
Copyright 2001-2024 By www.huaxia.com